擦亮“科技名片”,发展“海派科普”,上海科技节彰显城市创新品格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2-08-30 18:21

摘要: 以“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


拥有285家市级科普基地、29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平均每8万人就拥有一个科普基地,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3%……上海正逐渐擦亮城市科技名片。


8月20日,以“走进科技,你我同行”为主题的2022年上海科技节拉开帷幕。同时,以“创新·传播·融合”为主题的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也在科技节开幕当天举办,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汪品先院士等各路大咖齐聚,带来了一场“科技盛宴”,全方位展示科技创新、科技传播的力量风貌。


科学家参与科普可以“正本清源”


良好的科技传播生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在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认为,关键是有激情。


在他看来,科学不光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当科学家从象牙塔走出来,找到跟大家的共同兴趣和共同语言,并产生共振,那会是一种非常大的激情。对此,我自己感受非常深刻。”汪品先说,“我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课,来了不少中学生,他们抢前排座位的这种激情让我非常感动。一旦发生了共振,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是科学家积极投身科技传播的一种激情,也是公众积极参与的一种激情。”


汪品先院士虽然已经86岁了,但他依旧十分热爱接触新事物,去年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新晋B站年度“百大UP主”。汪品先院士曾说过:“‘红’代表着一种影响力,科学需要这种影响力,社会也希望有更多科学家拥有这种影响力。”


“我作为老师上课,只有几十个人听讲;我发表的论文,可能有几千个人看;但是看到b站的那些弹幕出来的时候,感觉好像能听见视频后观众的反应。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让我们的公众和科学家看到彼此的激情。”


构建丰富的科技传播生态,离不开科学家的引领,同样离不开各类科技传播主体的积极探索。



汪品先院士认为,科技传播一方面要培养专业的科普人才,打造原创的高品质的作品;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线科学家加入科普队伍,让优秀的、有激情的科学家做及时和前沿的科普。上海应该做科技传播的排头兵,为成为海派科普的城市而努力。


在他看来,中文科普质量不够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手货”。“源头几乎都来自外文,第一个人翻错了,大家就都跟着错。”因此,科学家参与科普,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科技已经刻在上海城市基因里


在当天的主旨大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做了《擦亮上海城市科技名片》主题演讲。她介绍,近年来,上海科普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建成上海科技馆等市级科普基地28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9家,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3%,继续位列全国首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市民科学素养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科普将成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信息传播方式加速变革,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何找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专业化发展新路径,找准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相互融合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新模式,值得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刘多表示,上海将通过搭建社会化平台、突出专业化支撑、坚持国际化视野这三点,来找准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相互融合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新模式。


刘多说,上海将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普场馆的展出,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增加科普功能,鼓励其实也单位、社会团体因地制宜的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或学科特色的科普设施载体,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文化教育、自然环境资源等推动“一区一特”建设,打造具有显著区域特色、题材特征的科普资源集群和供给平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品质化、定制化、个性化的科普需求。


汪品先院士最后呼吁,上海一定要发展“海派科普”。汪院士响应刘多副市长主旨发言提到的,“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成为科学社的落户之地,科技已经镌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里”,上海一定有能力,像华盛顿等城市一样,科技馆成为城市的重要风景。


上海可以建立虚拟全球实验室


和院士们的热切期望一样,诺奖获得者同样对上海期待满满。以全息影像亮相大会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虚拟全球实验室。他认为,首先可以在上海建立一个这样的实验室。



“感谢我的妻子帮我录制了这个视频,让我可以在这次盛会上与大家交流。”还在上海隔离的莱维特“就地取材”解释了虚拟全球实验室的概念。这正是一个虚拟沟通的范例。科研主体之间的科技传播对于学科交叉同样具有意义,而数字平台给予了探索的可能。


在莱维特的想法中,虚拟全球实验室有一个科研小组,这个小组可能由5人组成,以该小组为核心,进而慢慢扩大,可以将世界各地的年轻研究员都吸纳进来,大家共享数据库。在他看来,建立一个灵活的科研结构,可以让一些身处不同时区、不同位置、隶属不同研究所的研究员,通过该实验室进行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全球多样性优势。它兼具线上和线下交流的优点,能尽可能扩大科研成果的全球影响力。


如果能在上海开创虚拟全球实验室的模式,莱维特希望借助计算机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的力量改善人类健康,不过他也表示鼓励任何形式的创意创新。


科学家云端带你星空露营、寻声觅虫


科技节期间,上海科技馆特别推出“科普进五个新城”线上专场活动,策划推出3朵“科普云”,即“云逛展”“云讲座”“云课堂”,联合6位明星科学家和8位明星科学老师,7天带来20场线上直播活动,以及2场天文馆“科学之夜”专场活动,在科技节线上平台及三馆自媒体平台滚动播出,为新城及全市市民带来不间断的科学盛宴。



据悉,“科普进五个新城”为市民们准备了八大项目,分别是“科技节线上专场活动”“明星科学老师新城行”“无界博物馆课堂”“五大湖科学漫谈”“金牌博老师培育计划”“科学表演秀”“流动科普临巡展”“科普文创产品”,配合五个新城中小学、公共文化场所、街镇社区等地科普需求,定期开展活动。


项目整合了科技馆、自博馆、天文馆精彩纷呈的学习资源和实力强劲的人才资源,各具特色和亮点。如“明星科学老师新城行”将由8位上海科技馆最受欢迎的科学老师、科研人员、展览策划师组成导师团队,策划推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成果现场”两大路线,走访如嘉定智慧汽车城、青浦长三角数字干线、松江G60科创走廊、奉贤东方美谷生物科技园区、南汇滴水湖AI创新港等地,探访科技成果第一线,采访科研攻关第一人,推介科技创新最前沿。


“无界博物馆课堂”适用于幼儿园、中小学学习场景,以博物馆精品课程助力素质教育,助推“双减”政策落地,促进馆校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分众化原则,围绕科技、自然、天文三大板块,构建梯度设计的探究式课程体系,通过线上直播课、线下送课、科普集市等多元形式拓宽博物馆教育资源辐射面。今年11月,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临港新片区召开之际,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上海天文馆联合主办的“科学大咖天文行”活动,将邀请世界顶尖科学家对话青少年,打造“高品质科普进新城”的实践标杆案例。


“五大湖科学漫谈”将充分发挥五个新城生态资源优势,整合科技馆、自博馆、天文馆现有科普教育资源,由知名科学家和明星科学老师带队,重点围绕五个新城的淀山湖、滴水湖、远香湖、金海湖、华亭湖及其周边地区,开展科学漫谈、野生课堂、城市观鸟、自然笔记、星空露营、寻声觅虫等充满野趣、情趣、童趣的青少年自然科学实践探索项目。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进群抢红包?当心被骗!网络安全宣...

上海昨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本土...

8月28日(0-24时)上海无新...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