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早已镌刻进上海的城市基因!汪品先院士呼吁发展海派科普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嘉露 发布时间:2022-08-20 20:18

摘要: 科学家参与科普,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上海一定要发展海派科普!”在8月20日举行的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最后的对话环节上如此呼吁。


科学家参与科普可以“正本清源”


汪品先院士虽然已经86岁了,但他依旧十分热爱接触新事物,去年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新晋B站年度“百大UP主”。汪品先院士曾说过:“‘红’代表着一种影响力,科学需要这种影响力,社会也希望有更多科学家拥有这种影响力。”


“我作为老师上课,只有几十个人听讲;我发表的论文,可能有几千个人看;但是看到b站的那些弹幕出来的时候,感觉好像能听见视频后观众的反应。这是一种良性的互动,让我们的公众和科学家看到彼此的激情。”


构建丰富的科技传播生态,离不开科学家的引领,同样离不开各类科技传播主体的积极探索。


汪品先院士认为,科技传播一方面要培养专业的科普人才,打造原创的高品质的作品;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线科学家加入科普队伍,让优秀的、有激情的科学家做及时和前沿的科普。上海应该做科技传播的排头兵,为成为海派科普的城市而努力。


在他看来,中文科普质量不够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手货”。“源头几乎都来自外文,第一个人翻错了,大家就都跟着错。”因此,科学家参与科普,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科技已经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里


在主旨大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做了《擦亮上海城市科技名片》主题演讲。她介绍,近年来,上海科普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建成上海科技馆等市级科普基地285家、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9家,平均每8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基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上海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3%,继续位列全国首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市民科学素养对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科普将成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信息传播方式加速变革,新媒体技术和手段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如何找准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专业化发展新路径,找准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相互融合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新模式,值得深入思考,积极探索。


刘多副市长表示,上海将通过搭建社会化平台、突出专业化支撑、坚持国际化视野这三点,来找准科普与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相互融合的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新模式。


刘多说,上海将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在科普场馆的展出,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增加科普功能,鼓励其实也单位、社会团体因地制宜的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或学科特色的科普设施载体,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文化教育、自然环境资源等推动“一区一特”建设,打造具有显著区域特色、题材特征的科普资源集群和供给平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品质化、定制化、个性化的科普需求。


汪品先院士最后呼吁,上海一定要发展“海派科普”。汪院士响应刘多副市长主旨发言提到的,“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成为科学社的落户之地,科技已经镌刻在上海的城市基因里”,上海一定有能力,像华盛顿等城市一样,科技馆成为城市的重要风景。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建立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长...

一家两代三位明星科学家走上科技节...

2022年上海科技节本周末开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