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到张江科学城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他还强调,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如今,张江科学城正立足浦东,辐射长三角,链接全球,致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引领构筑光子大科学设施集聚地
目前,上海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其中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8个就在张江科学城。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你可以看到“羲和”两个字,这是世界首台10拍瓦激光实验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
资料照片
“上海光源通过转圈的方式把电子加速到30亿的电子伏特。”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告诉记者,“羲和”目前已经成为稳定输出的最高功率达10拍瓦并向用户开放的激光实验装置。“未来我们的‘羲和二号’将会比目前的‘羲和’性能高十倍。”
李儒新说,在浦东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中了一系列世界领先水平的大科学装置,特别是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
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已融入到大科学装置集群中,它们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能够为科学家提供不同需求的综合性物理实验条件,同时李儒新也表示,欢迎企业利用大科学装置开展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通过装置带动企业的科研发展。
硬核产业加速发展
张江科学城现有企业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占上海市9%;截止21年底,张江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6家,占上海市7.9%,共有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179家,占上海市35.4%;上市企业77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32家,占上海市49.23%。
2021年,张江科学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424.81亿元,占新区比重27.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25.93亿元;总营收首次突破一万亿,同比增长22.6%。
张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2021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1702.56亿元,占全市比重约66%。集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企业400余家,全球芯片设计10强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中国芯片设计企业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总部;全球晶圆代工前5企业有2家总部设在张江;全球装备10强企业有6家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生物医药方面,是我国创新链、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2021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58.17亿元,占全市比重约26%。1994年,自第一家跨国药企罗氏入驻以来,诺华、阿斯利康、美敦力、GE医疗等全球的制药和医疗器械巨头纷至沓来,研发能力全国领跑,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研药物品种超过600个,其中1类新药占比超过50%。
截至2021年底,张江研发并申报的17个1类新药,12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创造了全国或全球多个“第一”的纪录。2021年,张江共有5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国20%;国家在细胞领域批准的2个产品,全部来自张江。
人工智能方面,具备从硬件层到应用层的全链条自主研发生态。集聚人工智能企业600余家,核心企业占上海总数的20%,包括ABB、西门子、博世、AMD、英伟达等国际巨头,阿里平头哥、芯原微电子、依图数据等国内细分领域领先企业。
其中张江人工智能岛作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已集聚100多家企业,入驻IBM、微软、英飞凌、汇纳科技、黑瞳科技、云从科技、科大讯飞、小蚁科技等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创新型小微企业及科研院所,实现了产、学、研、用、投产业链的集聚。
创新的种子不断在这片土地发芽
张江科学城不仅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上海围绕“卡脖子”技术大力攻关,创新的种子不断破土、生长。
率先开展一系列改革试点,如全国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人持有制度、全国首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国首家科创企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中心、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境联合监管试点、国家药监局药品、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落地张江,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科技创新。
目前,张江科学城现有从业人员49.9万,硕士及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占比超过16%,是全国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5.8万,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8.5万,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23.4万。
人才服务建立四个通道,即国内人才引进落户新通道,在张江人才居转户最快3年可以落户,推荐认定的重点机构引进人才最快1年可落户;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通道,直接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科创人才及其物品快速通关通道,无感通关、随到随办;人才安居综合保障通道,在建和建成的人才公寓面积150万平方米。
这里,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是一座朝气蓬勃、充满创新活力的未来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