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您已抵达开平路方舱,感谢您服从抗疫大局,克服自身困难,来到这里接受医学观察,展现了最美的抗疫姿态……”在舒缓的音乐声和指引语中,开平路方舱医院开启了新一天的“战疫”。
这座位于黄浦江畔的19层江景写字楼,经过96小时的应急改造,成为上海首个由办公楼改建而成的立体方舱医院,可提供3650张床位,776位来自云南省的医护人员在此提供医疗服务。据了解,开平路立体方舱自4月13日开舱以来,已累计收治患者5000余人,康复出舱3000人。
从“平面战场”到“立体战场”,突出“理性”管理
开平路方舱医院由闲置写字楼改建而成,不同于其他方舱,其写字楼设施标准对满足方舱医院运转存在差距,高层楼房的立体格局又让困难成倍放大。水压不足怎么办?厕位不够怎么办?人员动线怎样设计更加合理?分发餐食时如何分配电梯才能更加高效?挑战接踵而至。自改建阶段起,方舱医院指挥部全体人员坚持每天现场办公,24小时响应,确保第一时间研究新情况、回应新诉求、解决新问题,做到“忙而不乱,稳中有序”。
开舱前,方舱医院指挥部协调云南省医疗队等各方面,迅速克服解决物资材料短缺等困难,夜以继日完成应急改造。开舱后,指挥部工作人员进驻方舱,与医护人员、患者及各方保障力量即时沟通,时刻关注方舱运转,“零延迟”解决设备损坏、卫生保洁等各项突发问题。“理性”管理,让这个“立体战场”上的“战疫”工作顺畅开展、步步推进。
从“患者”到“志愿者”,尽显“刚性”逆行
方舱医院建立了临时党组织,入住方舱的党员纷纷通过“先锋上海”完成党员报到,同时,舱内志愿者招募工作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义不容辞,我报名” !几天时间,舱内志愿者团队不断壮大,成员来自各行各业,覆盖各年龄段。率先加入的一批志愿者还精心编写了《开平路方舱医院志愿者招募及服务内容》手册,帮助志愿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来自区药事所的杨晓慧是一名90后,到达方舱后马上报名成为志愿者,并担当楼层小组长。志愿工作令她感触深刻,“我之前也在小区里做了志愿者,但是这几天来到方舱才真切感受到一线工作的困难与复杂。”方舱内的患者,有的心态良好,有的焦虑不安,需求也不尽相同,除了水、纸等生活物资取用,还有八段锦、五禽戏口诀打印这样的个性化要求,杨晓慧一一沟通协调解决,经常错过吃饭时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候语言不通,思维方式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也大相径庭,而我需要做的就是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志愿者,把大家联结起来,把消息传递到位,把需求即使反馈”。杨晓慧胸前挂着的志愿者工作证上,“逆行”两个字格外显眼。性格温柔的杨晓慧,提起志愿服务时语气坚定,而她,正是众多志愿者无私奉献、勇敢“逆行”的小小缩影。
夜色渐深,忙碌了一天的开平路方舱医院也慢慢安静下来。在患者们进入梦乡之时,许多人仍未合眼。志愿者在整理数据、医护人员在监测患者情况、保障人员在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微信群里,各类工作消息还在不断更新……
立体方舱里,阿婆喝上了小米粥
80多岁的患者李阿婆因核酸检测阳性被转运至开平路立体方舱。到了用餐时间,只见老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面对满满的一盒饭菜,老人似乎没有动筷的念头。
是饭菜不合胃口,还是身体不舒服?志愿者们见状,连忙到李阿婆床前了解情况。李阿婆面露难色,道出了原因:“我的假牙没带来,吃东西不方便啊!”原来,老人牙口不好,假牙忘在了家里,现在不便进食。进一步沟通后,志愿者得知老人目前独自居住,没有家人能帮忙把假牙送进方舱。为了让老人更舒适地用餐,同楼层的志愿者们马上行动起来,热心地帮李阿婆捣碎米饭,还把自己盒饭中易下咽消化的菜食夹给老人,尽可能让老人能吃上一顿饱饭。
老人所急更是方舱所急,如果假牙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解决,那就要在餐食上作出调整。得知李阿婆的情况后,方舱指挥部针连夜联系供餐公司,希望能提供半流质食品。第二天,供餐公司加赠的小米粥便端到了李阿婆面前。老人手捧着热乎乎的小米粥连声道谢,脸上的愁容也一扫而空。“您多吃点,吃饱了才能尽快康复出院!”李阿婆的难题解决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近日,根据本市疫情防控对阳性感染者“应收尽收、应隔尽隔”的工作要求,越来越多的高龄新冠阳性感染者被收治进定点医院与方舱。5月1日,开平路立体方舱收治的60岁以上患者超1000人,占在舱人数已过半,其中,超过80岁的高龄患者有百余人。
随着进舱的高龄老人逐渐增多,方舱指挥部在考虑到他们大多会存在咀嚼不便、消化功能较弱的情况,仍积极与供餐公司沟通针对老年患者需求调整菜谱与烹饪方式,平衡兼顾好营养需求与用餐体验,还额外准备了八宝粥、牛奶、面包等可供选择。
“小米粥”的故事也并非个例。为更好地服务入舱患者,方舱指挥部还精准排摸需求、精细安排环节,竭力保障好特殊人群需求,除了提供符合老年患者需求的餐食,还为宗教界、少数民族、婴幼儿患者提供素餐、清真食品与牛奶,体现了人性化关怀服务,帮助患者在方舱内安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