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的家乡崇明岛,小时候的记忆仍历历在目。读小学的我放学后,踩着一场瓢泼大雨过后的泥泞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里走。泥水不停地往我脚上“扑”,那双我最喜欢的白色运动鞋已经变成了灰泥巴鞋,鞋子里也早进了水,走起路都是“咕唧咕唧”的水声,还有校衣校裤,上上下下沾满了泥星子。
一进家门,我终于没忍住嚎啕大哭。
难受的还不止雨天。天气好的时候,门口的这条高低不平的泥路,被晒得硬邦邦的,比石头还硬。因为快要去镇上读初中,我需要学自行车,这路面对我来说简直是“噩梦”。一会儿地势高了,“噗通”一声,我和自行车一起重重地摔在地上。一会儿地势低了,“噗通”一声,我又和自行车一起重重地摔在地上。学了一下午,我一瘸一拐艰难地推着后挡板掉下的自行车回家。
这条主要道路尚且如此,那些田间小路更为不堪。农忙季节,需要把田间收获的稻谷或是油菜籽驳运回家。雨后的松软小路,一边是农田,另一边是小河,还是一个弯角的高坡。有一次,运一车沉沉的稻谷,父亲在前面拉车把,我和母亲在后面推。我使出全力,连脸都憋红了,车轮陷进斜坡上的泥路里,怎么也推不上去!又因为力乏,一整车的稻谷猛地往后退,怎么也拉不住,摇摇晃晃地要往河的方向而去。我脸都吓白了!还好附近农田里的邻居们看到,赶紧冲过来帮忙,才算是解了这个“危机”。
家乡的路,一度是我心中无法回避的“痛点”。
后来我长大,去外面读书,乃至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回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
有一次回家,门口这条马路中间,扎上了横七竖八的厚厚钢筋,周边也被木板固定住,呈一个长长的长方形。一台台大型搅拌车“屁股”后如水银泻地般,浇灌下一滩滩混凝土,很快被工人们用手上的工具处置得平平整整。虽然和爸妈的日常通话中听他们说起过,但我仍不能完全相信,这条泥路真的能结束它漫长的“不堪历史”吗?
等我再回家,面前俨然是一条崭新又宽阔的平整水泥路,硬实又厚重。宽可容纳两台车双向行驶且“富余”不少。不止于此,昔日河对岸的田间小路,也已经成为一条长长的水泥路,路基也被抬高齐平,弯坡也被平整了。
这几年,父亲一直对我说,这些年崇明不仅在道路上动了大心思,连大河小河也做了清理,还规划了许多村落绿地,步道和锻炼器械到处都有,环境越来越好,咱们农村老百姓的诉求也越来越得到满足……
因为要开一张证明,我去了村委会。敞开的小院,我刚进去,就有一个保安微笑地朝我打招呼,“你好”。走进大厅,四五个敞开式的窗口都坐着人,看见我进来,都很礼貌地朝我轻轻点头。我说,我要开一张证明。立刻有一只手举起,说,请来这里。打印证明,敲章,五分钟不到搞定。还有个工作人员礼貌地说,对村委会的工作有什么建议,欢迎你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积极改进。我说:“非常好,谢谢。”
看来,那么多条路的筑成不是偶然。父亲说的话,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