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足迹|段炼:诸翟寻井记

来源:劳动报 作者:段炼 发布时间:2024-08-04 11:05

摘要: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其内在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沉淀增长。

早就听说,在诸翟有一口“倭井”,是上海地区留存至今唯一一处明代抗倭斗争的遗迹,却一直无缘探访。最近,终于在诸翟学校校园内得以一睹真容。


今闵行区华漕镇,于2000年由纪王、诸翟、华漕三镇合并而成,沿用华漕镇名。历史上的诸翟,原名白鹤村,兴起于明代前期,地处嘉定、上海、青浦三县交界,蟠龙港蜿蜒而过,沿河堤岸广植紫薇花,故又名紫隄村。后因诸、翟二姓为当地世居大族,弘治年间称诸翟市,清代逐渐形成诸翟镇。就在诸翟东市老街,原有一处永福禅院,又名大涞庙,始建于元代,庙门外有东西两口水井。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饱受倭乱之害,上海县民众为防倭患,在两个月的时间迅速筑起了城墙和护城河。嘉靖三十三年(1544)正月,倭寇再次来犯,围上海县城18天终不可克,只好散往四郊劫掠。据志书记载,该年四月至六月间,倭寇窜至紫隄村,烧杀抢掠,“杀人甚多,小忤其意即死,或绑使露立,掷刀于空,自高劈下,顶及胯俱肉骨平剖,而芒不钝”。倭寇的暴行,激起了当地民众的义愤,自发武装奋起抵抗。某夜,倭寇醉卧于方亭场圃,“里人乘暗掩至,以计压之,围薪纵火,贼死者数十”。被杀死的倭寇尸体,部分抛入永福禅院东井中,部分则掩埋于禅院西南形成一米多高的土堆,人称“倭井”和“倭墩”。


随着市镇的变迁,倭墩早已了无踪迹,倭井则尚存青石圈栏。1963年,诸翟倭井被列为上海县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为彰显上海民众抵御外侮的精神,诸翟乡人民政府在倭井原址树碑勒石以示纪念。1989年,又在倭井遗址修建石亭和石质牌坊式山门,由老市长汪道涵题写“倭井”匾额悬于亭中,著名上海籍书法家吴颐人题写篆体“倭井”两字于牌坊之上。1993年3月,上海县撤销建制,与原闵行区合并组建新的闵行区。1995年,闵行区人民政府将倭井遗址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4月,倭井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因市政建设需要,诸翟倭井和石亭迁至纪翟路221号诸翟学校新校园内。


诸翟学校,前身为诸翟小学和诸翟中学,1999年两校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说起诸翟小学,这也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名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地乡绅沈宗懋为造福桑梓创办私立使觉小学堂。校名“使觉”,取自商代名相伊尹“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之名言,即要以天下为己任,先知先觉,使之觉醒,使之觉悟。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学校由政府接管,改名诸翟小学,迁入永福禅院旧址。


早年,上海地区尚留有不少抗倭斗争遗迹,包括嘉定城墙上的石童子像、松江盐铁塘畔的平倭墓、浦东高桥的倭子坟等等。如今,除石童子像已入藏嘉定博物馆之外,其他抗倭遗迹均已湮没难寻,只有诸翟倭井保存完好。倭井现位于诸翟学校新校址西南一隅,虽几经迁移,井栏仍为明代原物,高约0.5米,外径0.75米,内径0.35米。至于井上石亭,一如1989年修建时的原貌,可惜已不见老市长题字的匾额,且没有了原先的石牌坊。倭井遗址虽在诸翟学校之内,但作为闵行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行辟有单独的大门,可供社会各界缅怀瞻仰。然而,遗迹区的大门却与纪翟路相隔着一条洪泾港,因此深处校园内的诸翟倭井并不为外人所知。此次寻访,若不是当地老师的引领,我这个上海地方史志的研究者恐怕也难寻觅到门径。


诸翟倭井,是华漕更是闵行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若是哪一天能够在洪泾港上修建直通遗迹区的桥梁,定能大大提升诸翟倭井的知名度,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责任编辑:卓滢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城市节拍|龙钢:跳马

悠悠岁月|王妙瑞:永远的绿军装

微型小说|安谅:脖颈上的灰黑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