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札记丨烧烤炉火暂歇,小城年味渐浓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5-01-31 18:32

摘要: 小城的春节没有大城市那般繁华,也不如乡村热闹,但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过去一年,淄博烧烤的炉火依然旺盛,仍在节假日旅游的热门榜单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我除夕回到家乡之时,烧烤店基本都关门休息了,初五之后才会再接待游客和游子。褪去了烧烤的烟火气,淄博的年味由哪些元素组成?


套圈:小镇十几年不变的“年俗”


回家之前,我在群里问小伙伴们:淄博哪里年味最浓?得到的答案是半日闲——一家我们聚会时常去的棋牌室,过年期间这里往往比平时更为热闹。虽然大家知道我想要的年味是热热闹闹的大集、庙会,但也都不知道哪里有这些场景。一年到头难得的休闲时光里,走完了亲戚,抓紧时间约上三五好友逛街、打桌游、剧本杀是才是年轻人的新“年俗”。


小镇的春节,既不像上海那样,各个商圈早早就张灯结彩,亮起了中国红;也不像乡村那样有热闹的年货大集和扮玩活动,只能从路边树枝上的彩灯和商铺门口的春联、福字感受到新春的氛围。


在我长大的位于淄博南部的一座小镇上,这种浅淡的年味尤为明显。小时候过年前商场门口绵延出近百米的卖烟花爆竹的帐篷,从菜市场延伸到体育馆的花灯,小店门口放着恭喜发财的音响都不见了踪影,只有在大年初一准时冒出来的套圈摊子,十几年了都没有变,近年来还有愈做愈大的趋势。


小朋友参与套圈游戏。于玘珺 摄影


今年在小镇上还在营业的商场旁的路口,我看到了至少五家不同的套圈摊位,但摆放的东西都大同小异——红色的小凳子、地毯上摆着毛绒玩具、小摆件,还有啤酒、香烟、金鱼等物件,讲究些的用印着财神的红色圆筒摆上这些彩头。“我家一点年味也没有,连春联都没贴,正好回家贴上。”两个小姑娘拿着刚刚赢得的春联,离开了套圈场地。


对这游戏感兴趣的大多是小孩子和想要在同伴面前大展身手的年轻人。20元一桶60个圈,扔出去总能套上点什么,大过年的,家长也乐意满足孩子的一点心愿。


小时候我也站在起始线外,对地上琳琅满目的小玩具志在必得,求着大人再多买一点圈;如今我站在一旁围观,只是因为这里是最贴近儿时过年记忆的场景。如今在这里套圈的孩子也总会长大,但总会有人在这里圈起一年的好运和喜气。


花灯:齐国故都千年的传承


这两年,淄博烧烤带火了淄博文旅,八大局、红叶柿岩、聊斋城、海月龙宫这些新地标,成了新的年味儿承载地,灯会、庙会的年俗开始复苏。恰逢第一个“非遗春节”,周村芯子、蹴鞠、五音戏,还有外来的板凳龙、打铁花、英歌舞、京剧变脸、川剧吐火等非遗演出轮番上演。


淄博花灯会早在2014年就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传,淄博花灯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遇到敌情时,在城中旗杆上挂起的红色灯笼。后来,这盏红灯笼被赋予了驱邪避鬼的含义,并逐渐演化出花灯,在明清时期随着博山陶瓷琉璃业和周村丝绸业的兴起而大盛,成为了“花灯之乡”。


对于大多数淄博人来说,花灯不只是传统文化,更承载着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儿时的记忆里,家门口从春节到元宵期间的花灯会,也是淄博的一块门面,但从某一年开始规模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了街头。淄博花灯与各大厂矿企业一起陷入低谷,花车游街、踩高跷、秧歌这些精彩的民俗表演,如今只有在景区才能看到了。


充满齐鲁大地特色的花灯。于玘珺 摄影


不同于豫园花灯、秦淮灯会精致的氛围感,淄博的灯会更擅长用大型的花灯讲故事,寄托美好祝愿。


走进今年的淄博花灯艺术节,青蛇白蛇在门口迎客,前方法海在桥下为观众赐福;盘古开天辟地、伏羲画卦、姜太公钓鱼等典故轮番出现,更少不了去年最火的“黑悟空”造型。除了从齐文化、孝文化、山海经、聊斋故事等传统文化中取材,花灯造型也有新意。哪吒旁边是《海贼王》里的路飞,九尾狐的对面是不知道来自哪一则童话的小精灵,还有有人经过才会开放的“花”灯,120余组花灯古与今交相辉映,老与新相辅相成。


灯会上,淄博的非遗、小吃等也“借灯出山”。天色未暗,吕剧演员便在花灯围绕的舞台上唱了起来;小吃摊也支了起来,糖葫芦上晶莹的糖壳映出流光溢彩,热乎乎的烧烤驱散寒意。春意和年味一同在这座小城复苏。


头图为熙熙攘攘的2025淄博花灯艺术节。于玘珺 摄影


摄 影:于玘珺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蛇年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上海文旅市...

上海将最大限度把警力投向一线,护...

高速出沪客流日超30万辆次、G4...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