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推进“20+8+X”骨干公交通道建设内容之一,近日,中山北路-中山西路骨干通道线路优化方案结束了新一轮的网上公示,不久后将正式实施。该方案实施后,224路作为通道内主线,将提升线路周转效率,便于市民出行;同时减少原先通道内公交复线情况,释放道路资源,减缓道路的拥堵状况。
记者注意到,自2017年启动骨干公交通道建设以来,每一次围绕线网优化都会引发不同的意见。而此次中山北路-中山西路骨干通道建设也不例外。线网优化看似是一道简单的数学“加减法”,但如何既让公共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又能顾及到百姓的实际需求,考验着各方统筹解决问题和如何提升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上海已完成建设22条骨干公交通道。
最初方案引发“唇枪舌战”
此次推动建设的中山北路-中山西路骨干公交通道,全长约12公里。计划实施后,224路将成为通道内的主线,调整方案涉及909路等6条公交线路。
据巴士三公司运营部经理顾镛介绍,224路自华阴路骊山路起至冠生园路桂林路止,全长近17公里,909路自沪太路公交枢纽起至冠生园路桂林路止,全长22公里左右,目前,这两条线路的复线率达到80%。“调整方案中,909路将进行缩线,其留出的空白由224路的延伸填补。如此一来,可减少中山北路-中山西路骨干通道内公交复线,同时,909路上调整出来的运力投入到224路,提升224路线路周转率,还能缓解冠生园路桂林路路边占路停车困局。”
224路华阴路骊山路终点站。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
然而,这一看似一举多得的方案,在今年7月的网上公示后,在宜川路街道地区引发了较大的反响。在居民们看来,224路调整线路走向后,家门口的站点取消,将给自己的出行带来诸多不变。
今年8月,在宜川路街道会议室,沿线居民、主管部门、运营方坐在一起,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我们这里有两所学校、一座医院、两座菜场,还有一个地铁站点,如果没有了公交车,走路都需要很长时间。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座谈会上,运营方解释了调整方案的背景和目的,但是在居民代表看来,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眼前的出行问题。“道路堵不堵,和我们又没啥关系,我只关心乘车方不方便。”有居民小声嘀咕道。
“后续,我们在这里开一条连接居民区的环线,填补这个区域的公交空白,这样你们觉得可行吗?”,对于运营企业提出的这个建议,居民们议论纷纷,座谈会持续了近2个小时,最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新一轮方案公示初步得到认同
本月初,根据居民的意见和各方的反馈,中山北路-中山西路骨干通道线路优化方案进行了新一轮公示。网上意见征询结果显示,较之最初的方案,反对的声音大幅减少,支持的意见明显增加。
记者对比了这两版方案,发现之前座谈会上提议的“开行环线”的建议没有出现,原先224路在宜川地区取消的部分站点,由从定边路桃浦路始发的129路通过延伸进行全覆盖。
“座谈会后,我们又走访了部分居民,对于开行环线的提议,他们担心的问题在于环线毕竟不是常规线路,可能发车间隔的时间较长,还是不太方便。”顾镛告诉记者,为此,他们又重新进行了排摸和方案设计,发现129路附近有新建的大型居民区,居民区中不少孩子在宜川地区的两所学校上学,“最后确定了通过延伸129路,填补224路调整走向后带来的空白。这样,既能满足宜川地区居民的出行需求,还能让沿线的学生乘坐一条公交线路就能到达学校。”
“从目前网上的意见反馈来看,各方对新方案的反映总体积极。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相关站点张贴公示,进一步征询意见完善方案。”顾镛表示。
上海推进骨干公交通道建设
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公交线路有1583条,其中,最后一公里线路242条。
近年来,针对轨交线网的迅猛发展,上海地面公交开启了新一轮的线网优化调整。十四五期间,推进“20+8+X”骨干公交通道建设,依托骨干通道固化骨干公交线路,中心城形成“轨道交通/公交骨干线+公交接驳线”的服务格局。
“2016年时上海有1461条地面公交线路,这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拾遗补缺’形成的,为满足需求变化,每年都在进行200余条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但‘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公交线网功能布局不清晰等主要问题。”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公交线网顶层设计研究工作,历时一年,期间多次向行业权威专家、业内人士广泛征询意见,并开展了十余次专题会议讨论,‘推进‘20+8+X”骨干公交通道建设’就是顶层设计确定的内容之一。
“20+8+X”骨干通道网络中,20条为骨干型客运通道,如浦东大道、东方路、沪太路、四平路、吴中路、延安路、共和新路等;8条为备选型及特殊型客运通道,如龙阳路-龙东大道、真北路-汶水路-翔殷路、中山北路-中山西路等。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2条骨干公交通道建设,沪太路上的骨干线路为963路,延安路的骨干线路为71路,四平路上的骨干线路为55路……通过公交骨干线+公交接驳线,这些通道初步形成了“鱼骨型”的地面公交交通网络。
“通过这样的优化调整,骨干线路的运营效率将明显提升!”久事公交集团运营部经理杨黎明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已经完成14条骨干公交通道建设,“以即将建设完成的中山北路-中山西路骨干通道为例,方案实施后,224路发车间隔从原先高峰时的8分钟、平峰时的20分钟,缩短到高峰时的4到5分钟,平峰时的15分钟以内。届时,还将通过大站车等多种调度模式,满足市民的公交出行需求。而整体投入不会增加,原因就在于通过多条线网的调整优化,实施‘加减法’完成。”
征询各方意见达成最大共识
一直以来,即便一条公交线的走向或站点调整,也会引发热议,更何况骨干通道建设涉及多条线路。公交线网优化的“加减法”并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各方站的角度不同,立场和感受也完全不一样。
“几乎没有一个方案会获得一致肯定,所以看到线网调整就发愁。”有公交管理人员坦言,运营方的考虑主要基于整体的客流、运营成本、道路通行效率等等,而市民主要考虑的是,是否影响自己的出行。“就拿线路加站点来说,看来是一件便民的大好事,但是也有人不乐意。增加站点,对这一站的居民来说肯定欢迎。但是,这也意味着线路变长了,等车或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也变长了!实际工作中,一些调整方案不得不延迟推行或者最终流产。”
然而,骨干通道、“两网融合”、重要区域、提升效能,上海加快推进多层次公共交通布局的整体优化是必然的趋势。
“公共交通更多的应考虑到70%以上大部分人的共性化需求,从而来做保障实施。”市人大代表施政表示,线网运营调整,运营方如果只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可能会缺乏人文关怀,损害部分人群的出行便利,但完全以市民的意见为准,也会导致正常的线网调整完全无法推进。因此实施过程中,运营方应该提前通过更多的方式听取社区和居民的意见,再完善形成正式的调整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对正常出行需求的影响。
头图为224路将成为中山北路-中山西路骨干通道主要线路。劳动报记者 胡玉荣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