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而言,家与团圆紧紧联结在一起,尤其是远方游子,每逢春节总要踏上归途,这是我们的仪式感。
于是,这个除夕清晨,在沪忙碌了一年的我,搭乘京沪高铁一路北上。当列车驶入鲁西南小城的时候,户外白茫茫的雪地映入眼帘,空气里独有的“冷味儿”蹿入鼻腔,我就知道:年来了,到家了!
此时,手机铃声响起,电话那头的妈妈不断询问着还有多久到家?午饭想吃什么?亲切的语气让我恍然记起小时候她在胡同口那句“赶快回家吃饭”的召唤,只不过,曾经年幼的我总是挥舞着沾满尘土的小手跑进厨房;而今,当家门被推开,门口站着的已是手提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归家的青年。
红红火火的春联摆满整条街,将年味儿瞬间拉满。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妈妈的鬓边又多了几丝白发,眼角皱纹难掩,手中拿着陪伴我们家走过了数十个春秋的笼屉,这是鲁西南家庭春节里最受宠的厨具。各式各样的花馍摆放其中,随着热气蒸腾,一种特殊的香味儿逐渐弥漫到屋子的每个角落,胖墩墩、圆滚滚的造型,再加上“蒸”和“发”的好寓意,人们便从这馒头中讨来了对新一年蒸蒸日上的美好期待。
到了下午,红红火火的新春集市最是热闹,里面各色年画摆满了整条街,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在我的家乡,只要小年一过,家家户户的老人还是会忍不住拿起红纸,一笔笔勾描、一刀刀剪刻出千姿百态的窗花,亲手让年味儿绽放。他们说,这叫“幸福花”。
曹州牡丹园内华灯璀璨,“牡丹仙子”绽放出别样芳华。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因为鲁西南地区过年讲究四个字,一是“响”,二是“红”,三是“花”,四是“火”。所以每逢除夕,放鞭炮、剪窗花、赏牡丹、点灯守岁,便成为每家每户不能少的“四道菜”。
其实,每年谷雨前后才是牡丹花开正艳的时节。但在菏泽,经过“护花使者”的加倍呵护,寒冬腊月也有牡丹吐芬芳。因此,在新春佳节到曹州牡丹园里赏一眼“国色天香”,同样是家乡人民迎新纳福的不二选择。逛累了还能品一桌色味俱佳的牡丹宴,从“鼻尖”香到“舌尖”。
大人小孩争相体验新春庙会上的民俗游戏。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还有零点钟声响起后漫天飞舞的“铁花秀”、年初一清晨的第一顿素馅饺子、走街串巷的拜年问候、充斥着各类文艺演出和童年游戏的新春庙会……传统民俗的延续让故乡的年味儿格外浓郁。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一度的历史与民俗文化重现里,故友亲朋间的情感也强烈聚合。尤其对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家就像一年与一年之间的换乘站,也许很多记忆里的人会换上新的模样出现,但春节总有种魔力,让我们放下所有伪装,以最真的性情面对彼此。无论年龄多大,和幼时的玩伴相聚,你就能变回曾经那个少年。无论工作多辛苦,回到父母身边,你还是那个可以撒娇流泪的孩子。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
头图为春节期间,菏泽牡丹花依然绽放。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