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月20日到今天,陆建华已经在居委会住了快一周的时间了。
同事们陆续“中招”,这位杨浦区创智坊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现在是唯一一位仍坚持在岗的人员。他目睹着这一周里的变化,曾倍感压力重重,但也被社区里传递里的爱心互助而感动。
“大家一起携手,彼此互助,共克时艰,困难总会过去的。”陆建华如此对记者说道。
成居委会“光杆司令”了
1979年出生的陆建华当过12年消防兵,2017年时开始担任创智坊的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经历过“大上海保卫战”的他,有着社区一线干部独特的敏感性。就在本周初,陆建华就觉得“形势有些变化”,他当即决定“自我闭环”,吃住在了居委会。
“总共六个人,陆陆续续地中招,纷纷‘倒下’。”陆建华告诉记者,现在整个居委会就剩自己一个“光杆司令”了,“但只要居委会不空,电话有人接,居民就有了求助对象,不会心里感到没方向。”
人手不足,情况却在发展。刚开始,陆建华毫无疑问地感受到了重重压力,“最多的问题,集中在了药品供不应求,尤其是退烧、止咳、抗感冒等,更是居民呼声强烈。”
只有一位居委会干部,能干些什么呢?陆建华说,自己思考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通过党建引领、居民自治、邻里互助,疫情防控这张安全网依然能织密,社区帮扶照样可以让给居民感到暖心贴心。”
凌晨写下爱心倡议书
于是,在21日凌晨,陆建华在居委会执笔写下了一份关于设立“社区爱心流动药箱”的倡议书。文中开头,他如此写道,“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守护大家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职责,但随着居民就医、购药需求的持续增加,我们仍然需要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共克时艰。”
“这就是我的心里话。”陆建华如此说道,“正像倡议书说的那样,希望居民能自己动起来,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希望大家动起来,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将多余的防疫药品,通过流动药箱分享给急需的邻居,让现有的药品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来关心身边的老人、婴儿、重症患者等重点人群。”
倡议书出去后,陆建华告诉记者,自己心里有“底气”,“我相信,同我们基层一起经历过此前防疫战役的居民们,一定会动起来!”
“动起来”让人很感动
果然,很快,社区党员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创智天地互联网企业上海微医医院等纷纷加入到“问诊”、“投药”队伍中。不仅如此,陆建华迅速集结“三驾马车”、党员志愿者组成无接触配送小分队,协调整合社区中的医护力量,组建社区医疗队,方便居民寻医问诊。
线上,一个由社区医务工作者为主的“社区医疗应急志愿服务群”建立了,提供在线问诊服务,对处方药的服用和特殊人群的用药提出专业意见,由上海微医医院为居民提供药物资源平台。线下,物业、志愿者进行“接单”无接触配送,提供“取货”、“验货”、“送货”一站式服务,为困难人群送药上门。
“最关键的药,很多是居民们自发凑出来的。”陆建华感慨道。在他的手中,有一张签收清单,上面写了许多人送来的药品:美林(布洛芬混悬液)两瓶、布洛芬胶囊80粒、体温计20支、退烧片两盒……
为了尽量减少药品囤积和不必要接触,党组织还鼓励居民“自报家门”,将可以提供的防疫药品或物资通过业主群“晒”出来,居委会和物业设立24小时服务工作热线,由志愿者先行登记,暂时存放在居民家里,党组织每天盘点所需防疫药品物资,按时按需按量及时统筹好物资储备,形成虚拟“爱心药箱”,一旦有求助,随时“接单”配送,第一时间满足居民的需求,不仅做到“药不能停”,更要确保“药不会停”。
“大家的暖心举动,让很多人有需要的居民得到了帮助。”陆建华告诉记者,在最困难的时刻,曾出现过一瓶美林五个家庭均分,但谁也没多拿的动人场景,“所有这一幕幕让我非常感动。”
就在今天,由爱心人士捐赠的第一台“空气消毒机”在伟德路10弄“上岗”了。“这也是热心居民提供给我们的。”陆建华表示,这也成为了创智坊的“社区爱心漂流空气消毒机”,优先考虑社区中的老年人、婴幼儿、重症患者等重点人群,“我们实现实行线上小区地块群自发接龙,自行交换使用。”为此,他还特别写了份使用指南,方便有需求的居民。
“下周,我的同事就会陆陆续续回到岗位上了。”陆建华欣慰地说道,“明天,一定会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