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上海轨交4条线路正式恢复运营。
是谁,会乘上复运后的首班地铁?他们又为何要如此急迫?本报记者乘上了10号线开往虹桥火车站的首班车,体验了入站的整个过程,也随机采访了其中的几位。这些普通人的行囊中,都带着自己的希望和期许。
“执着”爷叔:地铁开了,我省力了
“你问我去哪里?我告诉你,去青浦。”
“10号线不到青浦啊?”
“我知道,我坐到西郊公园,然后骑自行车过去。”
这个把10号线“上海动物园”站点执着地称为“西郊公园”站的“爷叔”,姓蒋,家住在长海医院附近。
一早,老蒋就站在了10号线江湾体育场站门口,和周围人要么有些茫然,要么有些手足无措相比,他显得非常笃定。
“我今天出来了,就一定要到老婆家里去,无论如何也要去。”老蒋拿着袋子和记者说道,在这里面是给妻子带的胰岛素,为了怕药过期,老蒋从冰箱里拿了一个冻的结结实实的瓶子,绑在了药的上面。
老蒋说,自己和妻子已经两个月没见面了,由于疫情突发封控,自己被隔离在了杨浦,妻子则在青浦的老家。
让他最为担心的,是老婆的身体。“她有糖尿病的!”老蒋表示,如今妻子的药已经不够了,为此他千方百计弄来了专用的胰岛素,顺便带了些特制食品,“你懂的呀,糖尿病人不能吃糖的,这些燕麦片、面包、饼干都是我好不容易凑起的。”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老蒋乘坐的10号线到不了青浦,甚至连“边”都碰不到。
但是,老蒋告诉记者,他早就做好了准备,“骑共享单车去老婆家。”
之前,地铁没有开通时,老蒋用导航软件算了下,单程就要4个多小时。而今天,开通的10号线至少能帮他省去一半时间,“我省力交关了。”
一上车,老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婆拨通了语音电话,“上车了,你等我!”
“心急”阿姨:4点起床,就怕错过回家列车
笃定的老蒋,并不是江湾体育场站外“等开门”的第一人。
林阿姨是的。这位南通来沪的“打工人”,4点起床,6点就到了地铁站门口。
“我就想着,别错过了回家的列车。”林阿姨如此说道。由于她实在到得太早,地铁站没开门,这又让她非常揪心。以至于一直在现场和所有的人“碎碎念”——“哎,你们说,今天地铁到底开不开啊?”
为此,老蒋“嘲笑”了她好几次,“你心定点,政府都发通告了,你等着就行。”
“我这不是心急嘛?”林阿姨陪着笑脸说道。
能回老家,对这位中年妇女来说,不容易。她告诉记者,自己3月来沪陪孩子,结果被疫情“扣留”至今。而她的母亲在老家生了重病,急的她“内心火烧火燎的”。
好不容易抢到了火车票,又要去居委会开出门证。“他们好心地劝我,确定要回家了噢,万一出了小区回不去,那可麻烦了。”林阿姨说,“我思前想后,最后一咬牙,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必须去。”
或许太过于牵挂回家这件事,她一路上心都“不定”。一会担心站点不开门、又担心自己的核酸证明会不会出问题.7点10分左右,一班地铁呼啸而来,却并未开门,她又担心地铁会晚点。
好在,林阿姨扫了“场所码”后,很方便地就进站了,直至坐在了首班车上,她终于舒了口气,“快了,能回家了。”
“憋坏了”大学生:回家要尽情出门走走
上午7时从基隆路开出的10号线首班车,车厢内的客流量并不少,甚至有些拥挤。
记者注意到,绝大部分的上车乘客集中在江湾体育场、五角场、同济大学、四平路、交通大学等站点,而其它站上车的人可谓寥寥无几。
而这辆车上几乎9成以上的乘客,目的地只有一个——虹桥火车站。在这里,他们将凭着火车票出地铁站乘车。
大学生,成为这辆车上的主要人群。而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穿着也异于常人——要么穿着“大白”,要么穿着“小蓝”。
同济大学生物系的吴佳和测绘系的宋鹏,是其中的“另类”,他们穿着短衣短袖,“还没领到防护服,就出门了。”
这两位是高中的好朋友,又考入了一个大学,然后一起被封闭至今。
“怎么说?憋坏了吧。”吴佳说道,“天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除了做核酸,基本连寝室门都出不去。连饭都是送进来的。”
宋鹏说,自己唯一记得的一次“放风”,是“不知道啥时候”下楼去“打了一次羽毛球”,这让他非常开心。
这一次,两人都买了票,准备返回江西老家。
“必须到大街小巷四处走走,必须把所有的小吃吃个遍,必须……”吴佳突然停了下,“呃,当然我还得先回家隔离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