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一线防疫人|上海实施“7+7”隔离新政后,这个隔离点几乎夜夜“热”火朝天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佳琦 发布时间:2020-08-10 19:33

摘要: 冬冷夏热,医生说防护服是“薛定谔的防护服”。

16:31分,真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韦康的手机弹出一条消息:浦东机场大巴已于16:30分发车,车上乘客3名,真如2号点接收隔离留验2名,预计17:50分左右到达,请做好准备。“有人要来了啊,大家快点穿衣服!”韦康立刻敲开同事门。


“穿衣服”,意味着新的工作又来了。8月9日,上海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8人,防控压力再度提升。今天,记者蹲点韦康所在的普陀区真如镇隔离点。自本市实施“7+7”隔离新政后,这里的隔离留验周转速度翻了一倍。


穿戴“大白”,冬天冷煞夏天热晕


大热天,隔离点最怕啥?“穿大白!”这个93年出生的大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记者,身上的“大白”简直就是“薛定谔的防护服”。


从3月上旬至今,韦康一直守在真如2号点。“3月份的时候,我脱下羽绒服,穿上防护服,冻得瑟瑟发抖。尤其是半夜三更站在外面等隔离人员,那个寒风吹得,我当时就想这衣服咋这么薄啊!现在好了,7、8月份穿上这一身,那是真的热,密不透风。”


每当有人要住进来,他们都必须“全副武装”。尤其是,当上海于7月27日实行“7+7”隔离政策后,韦康和同事更忙了。“过去,我们14天负责周转一次。现在,每7天就要进行隔离政策告知、信息填报、核酸检测、解除隔离一个循环,频率直接翻了一番。”


13.jpg

而他们的工作周期还不能简单按照“7天一轮”来计算。据介绍,真如2号点有些特别,这里除了要接收隔离人员,还要接收高风险地区人员、密切接触者、留验人员等五类人员,有人今天住进来,明天就走;有人要住14天,有人住7天……不同人的核酸检测日期还不一样,任务相当繁琐。韦康说,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要穿戴防护服六、七次,最长一次穿了2个多小时。


护士变“客服”,忙到来不及擦汗


18:10,大巴在延误了20分钟后,稳稳地停在了隔离点门口。彼时,韦康和他的搭档护士葛伶琳早已在大堂等候多时。只见他一个箭步迎了上去,将两名留验观察人员引进酒店,并请负责消杀的师傅对行李进行全方位消毒。随后,两名人员在护士的帮助下完成了信息登记,顺利入住。


12.jpg

11.jpg

“接收完,我们可以‘卸妆’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葛伶琳告诉记者,回到房间后,她要第一时间完成入住者信息的整理与登记,于次日8时30分前报送给主管部门。但通常,接收转运工作是在凌晨1时30分、4时30分等时间点进行,留给葛伶琳的时间并不多。她自己也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里,她在房间忙得热火朝天,急得直冒汗。


除了面对表格,葛伶琳还要为隔离点一批又一批的住客答疑解惑。原来,在入住时,她会和每一位隔离人员加微信,以便沟通。不过,常有人把这个聊天框当成自己情绪宣泄的窗口。


“有的老人隔离第一天,手机坏了,嚎啕大哭,我帮忙联系她的家人,还要安抚她;有的留学生焦躁症犯了,情绪很不稳定,我得不时发消息问问她,留心她的动态。还有的人体温升高了0.1度,有的人拉了肚子,有的人有基础疾病,要配药,都要找我……”葛伶琳说,160多个人,一人就算一天只发一条消息,就足够她回复半天了。


“小客服又上线了。”脱下防护服,葛伶琳来不及拂去脸上的汗,坐在电脑屏幕前飞快地打起了字。



“家长”送来盐汽水,一口气猛灌一瓶


自3月上旬入住真如2号隔离点以来,真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陆续派来了16位医护人员。这里面,既有70后,80后,也有刚刚从学校毕业、才来隔离点两天的“97年”小美女李恬静。


“到了隔离点,听了许多‘恐怖故事’,已经做足吃苦的心理准备了。”李恬静告诉记者,得知自己将来前线抗疫,她反而有些热血沸腾:这是属于一个医学生的荣光啊。


心疼“孩子们”穿防护服太热,被视作“大家长”的真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郑晓栋嗖嗖地搬来了几大箱盐汽水。每次脱了防护服,韦康都“咕咚咕咚”猛灌一瓶,直呼爽。有人在隔离点太寂寞了,提出想吃“旺旺仙贝”,郑晓栋宠溺回应:“买买买”。


“朋友找我聚会,一听说我在隔离点呢,都说没事了你忙。哎,其实别说朋友了,我连我家狗都好久没溜了!”当韦康笑着吐槽自己时,郑晓栋的表情有些心疼。天黑了,气温终于降下去了些,希望这些孩子今晚能睡个好觉,郑晓栋说。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视频|连花清瘟胶囊专列已抵沪,5...

打通配送“最后100米”!虹口建...

志愿者成立转运小组并制订配送规则...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