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焊工这个岗位,长期以来不受“待见”。焊接产生的辐光对眼睛伤害极大,焊接时所需穿着的防护服不透气十分耗费体力,焊接作业时火焰极易灼伤人体……所以,“谋生”是跨入这一行时,毛琪钦最初的想法。但自从拿起焊枪,毛琪钦脚踏实地,从技术突破到理论研究,从自身成长到成立工作室,他从业近30年来,不断打破焊工这个种类的“天花板”。
努力钻研,成为顶尖
刚到宝冶时,他只是一名劳务工,抱着学一技之长的初衷,成为一名电焊工。
焊接,其实不难,但是要做到顶尖却不容易。“优秀”与“普通”的区别,可以在培训车间里清晰地辨别。同样是两块钢板,有的焊缝歪歪斜斜、纹路混乱、焊缝中间还会有一个个小疙瘩,而有的焊缝则相对整齐、纹路清晰均匀、焊缝中间没有任何杂质。不仅是“影响美观”的问题。毛琪钦告诉记者,焊接最讲求的两个细节,强度,精度。“真正焊接得好的产品,哪怕是把两根细细的钢丝焊接在一起,你也会发现,即便钢丝断了,焊接点却不会折断。”
提到自己技术的提升,毛琪钦始终认为,多亏了学徒时期有个好师傅。回忆那时,毛琪钦在师傅的带领下第一次参与重点项目工程,当时宝冶承接了某段煤气管道焊接的路面工程,“那时候心里没底,师傅就让我们在地面上做简单的平焊,管口能活动,可以焊完一半翻过来再焊另一半。后来更熟练后,就要钻到提前挖的土坑里,焊接固定的煤气管。”毛琪钦说,角度受限往往直接拉高焊接的技术难度,也正是在一次次项目的练习中,师傅“逼”着我前进,我也“逼”着自己更刻苦。就这样,他的技艺越来越突出,直到被“挖”到上海宝冶的焊接技能培训中心。
选手到教练,他闪耀在大赛舞台
毛琪钦至今还记得,2000年第一次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赛事,他灰溜溜地打道回府,没有获得任何名次。2002年他再次败北。不服气的他于2004年突围,最终斩获冶金建设行业赛事冠军。
参加多个全国赛事后,他也深知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学历一直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坎。“做工人虽然干活的时候挺累,但活干完了就可以心无挂碍。后来,我看事物的角度变了,希望学习更多知识,开拓眼界。”之后,毛琪钦凭借努力,相继获取了电大工商管理专科,交大材料学本科的学历。这也为他之后转型成为教练奠定了基础。
自2005年获得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第七届焊工技术比赛冠军以后,毛琪钦站到了讲台上,成为教练。在全国多个地区和行业进行焊接技能培训中,培养多名学员获得佳绩。2016年,在上海市职工焊接技能大赛中,毛琪钦出任总教练的上海宝冶参赛队5名选手,一举夺得一金一银两铜以及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的创新典范和工匠风采。
传承经验,展现大国工匠担当
在教练外,毛琪钦还担任焊接工艺创新、科研项目研究和焊接技术攻关的重任。从台前转到幕后,他先后参与宝钢三期、上海光源、四代核能、北京双奥等10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并取得20多项焊接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
说到“鸟巢”工程,毛琪钦用“史无前例”形容他和团队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鸟巢”的钢结构屋盖由4.2万吨钢结构构件有序编织形成,横向跨度超过300米,如此大规模空间桁架编织结构在国内外尚无先例。毛琪钦带领焊接团队顽强攻关,通过改进焊接运条方式、探索导电嘴和碰嘴的最佳匹配规格、实行焊接参数合理组合等焊接工艺,有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项目的顺利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此外,国内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建设项目中,同样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施工标准及验收规范。毛琪钦带领焊接技术专家团队,夜以继日开展焊接技术和操作工艺实践探索,建造出被国外专家交口称赞的“世界上最好的雪车雪橇赛道”。
如今,他常深入上海宝冶承建的众多工程项目施工工地和制造车间,对焊工进行巡回指导和技术培训,帮助攻克解决各种焊接难题和操作问题。
在长期的焊接工作实践中,“毛琪钦创新工作室”在2015年应运而生,成为公司培育新人才,进行新工人技能专项培训,开展师徒结对等活动的阵地。现任上海宝冶焊工培训中心主任的毛琪钦告诉记者,他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牵头创新工作室的日常工作,组织焊接工艺评定的实施,开展技能培训和考核,公司焊接相关科研的工作。据了解,毛琪钦近年来也培养出上千名技术过硬的高技能焊工人才,其中不乏获世界大赛大奖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