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座城市的宜居宜业,“洋职工”蜂拥而来!上海正成为世界“求职者”的向往目的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4-10-30 12:38

摘要: 东方明珠,就是世界的中心。上海的脚步,就是世界的速度。

HELLO,I am in上海!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成为外籍人才心目中的理想之地。


最新发布的《上海创新创业生态研究报告》显示,在优质育才引才机制环境下,上海的全球人才吸引力逐年提升,外国人才集聚度持续位居中国首位。这座城市不仅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多元文化“圈粉”,更通过包容开放的氛围和丰富便利的生活体验,成为越来越多的全球“求职者”最爱。


东方明珠,就是世界的中心。上海的脚步,就是世界的速度。对于来上海的老外“打工人”们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理想舞台。


与开放同行不断拓展“打工领域”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


1980年,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上海电梯厂成立,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引进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1年7月和9月,先后两批共19家外商机构获得资质,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上海的外企。1984年11月,3M中国在上海注册成立,成为上海市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自此,上海始终是我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最集中的城市。


而伴随着当年这批企业进驻上海的,就是第一批老外“打工人”,当时多以高级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为主,职业也大多聚焦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上。数据显示,1983年至1995年11月,上海共引进各类外国专家3.6万人,其中经济类专家2.7万人,文教类专家0.44万人,技术管理类专家0.46万人。


40多年来,上海前进的“罗盘”早已朝向“五个中心”,根据2035年的上海城市发展规划,上海在产业布局上着力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三大核心产业,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在人才政策上,更是重点应对高科技和高端金融产业需要,大力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落户。


近年来,上海人才总量持续壮大,去年共引进吸引海内外人才达到17.2万人,同比增长了12%。现在上海全市人才总规模已经超过675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也持续提升,通过实施人才高峰工程、重点产业人才引育专项等政策,集聚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截至2023年底,上海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3.4万余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8.3万余份,在沪工作的外国人达到7.2万余人。


如今,在沪打工的“老外”们,可谓遍布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外籍人才在这里能找到与自己专业和技能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也有机会参与到世界领先的项目和技术中。他们中,有人在上海的实验室中探寻科学、有人是最好的生意伙伴、有人在艺术的舞台上挥洒自我、有人在社区改造中提供智慧,甚至在这个城市的足球队中贡献力量。


海聚英才持续打造人才“强磁场”


在历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一直是人才流入首选地之一的上海,要靠什么才能够拥有持续不断的人才“强磁场”?


如果你去问“老外”,很多人会告诉你,这离不开上海面向外籍人才颁布的种种利好政策。


早在2015年6月,公安部就出台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12项出入境政策,简化了外国出入境的办理材料和流程,并率先在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上有所突破,大大增加了对外籍人才的留沪吸引力。当时政策实施仅一年,上海市受理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申请就同比增长6倍,外国人办理5年期居留许可同比增长就9倍。同年7月,上海也发布了人才新政20条,放宽海外人才引进限制。


2016年11月3日,上海颁出了第一张《外国人工作许可证》;2020年,全国首批外国创业人才工作许可证在上海颁证;2021年,上海发布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4.0版;2024年,在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上,上海发布了提升外国人才便利的“13条”,包括B类外国人才申办工作许可年龄可放宽至70周岁、符合条件的重点专业优秀外籍毕业生可申办2到5年居留许可等。新政还聚焦外国人才的家庭保障,提供普惠性待遇,让城市归属感变得更加真切。


聚焦关键事,聚焦关切事。何谓“开放”与“包容”?上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全球的“求职者”证明,这里是外籍人才就业和创业的理想之地,只要愿意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就可以获得想要的成功。


生活便利化收获各自的幸福


工作不是唯一,生活才是全部。


今年以来,上海持续推出一系列便利举措,切实打通外籍人员在沪工作、生活方面的“小微堵点”,吸引更多外籍人员来到上海、留在上海、融入上海。


曾有不少老外提出,自己在沪用手机打车和移动在线支付存在问题,而这些迅速得到了回应。目前,上海正大力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打通便捷支付“最后一米”。仅上半年,上海市各类支付服务主体共为外籍来沪人员提供支付服务超2200万笔、交易金额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倍和1.2倍。全市7万台受理终端已支持外卡支付,上半年共发生外卡取现和外币兑换业务75万笔、金额近20亿元。各银行为各类市场主体发放备付找零换零的“零钱包”63万个,现金使用便利度有效提升。


此外,上海进一步提升各场景各环节涉外服务水平,打通酒店入住、看病就医、景点预约、交通出行、常用APP使用等方面难堵点。上海市政府还推出9语种上海国际服务门户网站,通过集成全市涉外服务资源,为来沪工作、旅游、生活、经商、留学等外籍人员提供全方位、场景化的信息导引服务。


“这里可是‘万物都能数字化’的上海,比如,我能用手机点外卖、能使用滴滴打车、还能享受快递服务……”比利时医生萨瑞艾直言,“只要你习惯了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一切就都会变得便利起来。”


同济大学教授安东西比克把自己的家安在了上海的老工人新村,直言自己喜欢的就是这份“烟火气”;意大利主厨尼克成了“上海女婿”,还在虹桥买了房;新西兰企业家傅大卫收获了爱情,拥有了家庭和事业;美国女孩布朗成为了华理的外教,每天都能遇见快乐……


遇见上海、融入上海、爱上上海——这,就是很多老外“打工人”与这个城市的缘分所在。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