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创立以来,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和一代代人的不懈奋斗与矢志坚守,逐渐建设成为人才梯队合理、研究方向稳定、技术体系建全、国内外业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先后被遴选为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损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教局重点学科、上海市临床骨科质量控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实验室。现阶段,伤研所持续秉承着中医伤科、骨科、基础研究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围绕骨与关节疾病防治的核心主题,以中西医结合为着眼点,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守正传承,开拓创新,已形成了四大研究体系,逐步奠定了在全国伤骨科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聚焦骨肌系统重点防治病
探索有效防治措施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常见的骨代谢疾病,是重要慢性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我国将其列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点防治疾病。伤研所骨肌系统生物学研究团队在国际前沿领域,聚焦骨与关节病损(筋骨病)的机制研究及其精准防治。探讨骨关节及软组织病损的发生发展机制,诠释骨关节病损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明确精准诊治靶点、关键环节,建立精准医学诊疗体系,提出骨关节及软组织病损防治的有效措施。
筛选治疗药物
传承魏氏伤科以及中药现代化
当前,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缺乏强效的成骨型药物,临床上常规治疗手段的局限性使得患者面临较大的健康风险。与此同时,骨关节炎的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挑战。伤研所研究团队在归纳魏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系统整理并拓展魏氏伤科经验方剂的临床应用的同时,探索中医脏腑、阴阳、气血、经络等本质及其物质基础,创立中药与活性天然产物筛选研发平台,实现了中西药结合的伤骨科慢性病创新药物转化。
通过药物的精准递送和控释
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
筛选出特异性治疗药物后,针对骨与关节病损的精准治疗,药物的精准递送和控释成为关键环节。伤研所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研究团队采用功能性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手段促进骨关节及软组织修复、重建组织结构与功能、诱导原位再生,开发出多个针对肌骨系统组织病损的整体/局部靶向性药物递送及物理、生物防治体系,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多学科融合
满足个体化医疗需求及康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学科的技术融合(如医疗影像学、三维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增材制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伤研所数字医学与先进智造团队采用人工智能等数字医学新手段,探索康复评定、康复防治新方法,解析魏氏伤科经典手法和“夹缚”治伤的力学本质,实现治伤手法标准化、科学化。开发了西医矫形支具、中医“小夹板”、中西医结合内外固定器等3D打印个体化治疗系列产品,促进了“研、学、产、医、用”一体化发展,推动了数字医学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及应用。
近五年来,围绕四大研究体系,伤研所在科研项目、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培养了国家万人/青拔人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在内的各级人才计划共计30人次;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国博新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各级项目30余项;累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170余项,总经费逾7000万元;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2023年影响因子10分以上占比已超60%;获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在内的各级奖励8项;累计授权专利24项,转化5项,软件著作权12项,医疗器械注册证4张。
扎根瑞金、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起多个研究基地,培养出数位青年学术骨干。此外,伤研所还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共建全球化研究平台,为推动伤骨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