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此时,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
但伏天还没过去,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此时人体内积蓄的夏季湿热还未完全散去,容易导致气阴两虚。另外,立秋后早晚寒气渐盛,体质虚弱的人容易寒气侵体,也易引发多种疾病。
初秋养生四原则
别再晚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养生,应以养收为原则。与夏季“夜卧早起”不同,立秋过后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可顺应阳气进行收敛,早起则使肺气得以舒展,一敛一舒更有利于人体平衡。
不忙贴膘
立秋虽占了一个“秋”字,但天气并未完全转凉,高温缠绵,人也极易倦怠、乏力、纳呆,此时并非贴秋膘的好时机。因为,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反增脾胃负担。
小贴士
由于立秋这天还在三伏之中,不适合大补,不过我们可以用黄芪粥来补一下气。
大米也是补气的,可以增强黄芪的补益作用,效果比直接喝黄芪水要好。
材料:黄芪60克,茯苓20克,干山药20克,大米100克(1天用量)。
做法:将黄芪和茯苓、干山药一起放入砂锅,浸泡1个小时,泡软后跟大米一起煮粥。
食用时将黄芪和茯苓、山药捞出不用。
此养生粥具有健脾益气,祛湿养肺的功效,可以在立秋后每周喝上两三次,很好地补虚,补夏天消耗的气。
注意:感冒咳嗽痰多的时候不要喝黄芪粥,否则容易将病邪封在体内不能宣泄出去;凡是外感病邪,有急性症状时都不宜补。
拒绝受凉
立秋时节,人体阳气仍处于顶峰状态,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一旦着凉,寒邪便容易趁机入侵。而立秋之后,温差大,中午热,早晚凉。加之季节变换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稍一着凉,就容易患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以免身体受凉,伤风感冒。
勿忘除湿
立秋后天气仍热,雨水多发,人体也仍然会受到湿气困扰。
此时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因此,立秋后贪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
同时要谨防“秋瓜坏肚”,尽量少食瓜类蔬果,以避免胃肠道疾病。
平时可多灸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祛除湿邪,也有利于阳气提升,减少秋燥的症状。
立秋养两脏
养肺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立秋之后,天气就变得干燥,而天气干燥容易伤肺,肺气虚则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一般来说,秋季养肺,可多食莲藕、百合、杏仁、荸荠、蜂蜜、甘蔗、藕、土豆、萝卜、山药、扁豆、枸杞、银耳、木耳、猪肉、鸭肉、柚子等润燥养阴之品,同时要少吃葱、蒜等辛味之品。
养肝
立秋之后,肝气在秋天受到抑制,而肝又主情志,疏泄气血,这时候人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气血失调的现象,具体表现有忧郁、心慌心悸、失眠、内分泌紊乱等。
秋季养肝,多吃小白菜、胡萝卜、海带、莲子、黄瓜等,可以帮助肝气的运转,增强肝脏解毒排毒功能,自然而然就能够避免不良症状的发生了。
立秋饮二茶
养心安神——甘麦大枣茶
材料:甘草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枚。
做法:将甘草、浮小麦研成粗末,红枣去核,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0分钟左右,代茶饮(大枣可嚼食)。也可将三味食材加水煎煮后,取汤液300毫升,一日内分2~3次服完。
功效:养阴除烦、宁心安神。
养阴润燥——乌梅生姜茶
材料:乌梅1个(去核)、生姜1~2片、红糖适量。
做法:将乌梅去核,乌梅肉洗净切碎,生姜洗净切丝,同红糖一起放入保温杯中,沸水冲泡半小时即可。
功效:养阴生津、暖胃健脾。
立秋养生按三穴
祛燥——按迎香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中。两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顺逆各揉搓20~30次,以迎香穴发酸、发胀、发热为度。
养心——按极泉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弹按时力度应柔和,动作应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一般弹按10次左右。
健胃——按四缝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最好用大拇指掐按、一般按10~20次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