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是中医中使骨头、关节复位的手法,近年来成为人们追捧的缓解各种颈肩腰腿病的特效手段。不少人寄希望于正骨可以挽救自己长期不良姿势导致的颈椎病、腰椎病,很多人在“咔咔几声响,脊柱恢复正常,摆脱疼痛”的诱惑下在美容院或按摩店尝试正骨,甚至让家人在网上学习要点后给自己正骨……结果不仅症状没缓解,反而造成严重问题。
什么是正骨
正骨原指用手法来整复骨骼、关节、经筋损伤的方法,后发展为正骨科(又称“伤科”“正体”),主要研究骨、关节、软组织及体内脏器损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等,根据局部与整体兼顾、外治与内治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的治疗原则,采用手法整复和药物内服、外敷等法。
传统的正骨主要用于骨折、脱位一类损伤的治疗。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在骨伤科的领域,只要是关节位置的异常,哪怕只是很少一点点差异,也会使用正骨来治疗。除了比较明显的骨骼、关节位置异常,还有很多退行性的、慢性损伤类的骨伤科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假性腰椎滑脱症、骶髂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因此,正骨不仅仅是应用于脊柱,也可用在四肢关节。正骨手法应用得当的话,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至于让有些病人迷恋上那种扳一下、咔咔一响、瞬间神清气爽的感觉。
除了上述的疾病,正骨还可以治疗或者矫正脊柱侧弯、脊柱曲度异常、长短腿、高低肩、面部不对称等姿态、体态的异常。
在临床上,还有一类疾病也是正骨的适应症,被称为是脊柱相关性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理论认为,脊柱位置的异常会引起内脏功能的失调。某些内科症状,比如胸痛、胸闷、头晕、胃痛、恶心等症状,也可能是某个脊椎节段位置出现了异常,纠正这个异常,就能快速缓解内科症状。
正骨的三个环节
在正骨手法治病的过程中,手法操作只是其中一环。为了达到最好正骨效果,除了手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在手法使用之前对位置异常的判断,或者叫诊断;还包括在手法操作之后对效果的评估,包括要判断关节位置是否复位、症状是否消失、功能是否恢复等。这三步的任何一步走得不对,都会给手法的接受者带来危害。
民间很多人对中医有个误解,似乎老中医只要手一摸就什么都知道,其实中医也要借助现代技术的望诊。原则上,无诊断不动手,没片子不正骨。在正骨治疗的三个环节中,诊断是最重要的。
正骨手法的操作是技术活,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在正骨过程中,技术的好坏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实施正骨操作的思路。国内影响较大的脊柱微调手法体系的基本理念是用最小的力、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害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手法操作时追求时间长、力量大,追求弹响声,往往会出现治疗过量的问题,造成机体的损害。另外,必须要遵循筋骨并重的理念,理筋和正骨必须协调配合,不可一味地追求正骨。在某种意义上,理筋得当,骨骼平整、排列有序;反过来,正骨有效,筋也平顺柔软。
正骨之后,就要看效果。好的正骨医生手摸心会,知道骨已归位,筋已回槽。当然,骨折脱位,再配合复查影像片子,可以证实手法效果。骨错缝一类的疾病,就很难通过拍片判断疗效了。判断疗效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但是医师和医师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以及医师和患者之间,在疗效的判断方法也有差异,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在这里主要想提醒患者一下,对疗效的判断,关节、骨骼是否归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症状是否有改善,功能是否已经恢复。有时,骨正了,但是症状没有变化甚至病情反而加重了。如果功能已经恢复,就不必纠结于位置是否还有些小小的异常了。
正骨的注意事项
正骨有其适应症,也有其禁忌症。一般来说,如果局部有肿瘤、感染,一般都是绝对禁忌症。如果有脊髓受压变性,骨质疏松、严重的内科疾病,也要慎重正骨。对疑有精神因素,比如有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最好请专业医师协助,诊断清楚,不要盲目地直接做正骨治疗。
正骨手法只是骨伤科或者推拿科医师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通过合适的正骨手法有时能出其不意地解决疑难重症,但是正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正骨手法在操作前,如果能做一些放松类、牵伸类的手法,会便于关节位置的纠正。
正骨属于医疗行为,我们不建议患者盲目地进行正骨治疗,以避免发生严重的问题。
本文作者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