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的解剖结构胆道系统是由肝内胆管、肝外胆管和胆囊组成,其中肝外胆管又分为肝总管和胆总管,胆囊通过细长的胆囊管开口于肝总管与胆总管的交界处,胆总管的末端与胰腺的胰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胆汁的产生及作用有不少人认为胆汁是由胆囊产生的,这是误解,其实胆汁是由肝脏所分泌。正常情况下肝脏产生的胆汁先进入肝内胆管,逐级引流到肝外胆管,再在胆囊中暂时储存及浓缩。当我们进餐后,胆囊收缩,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松弛,“闸门”开放,胆汁就不断流入到十二指肠用来消化食物,尤其是脂肪类食物的消化,离不开胆汁。胆结石的形成及危害人的肝脏每天制造出数百毫升的胆汁,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胆红素溶解在水中,不发生沉淀。当饮食结构不适宜使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或胆管有炎症,或胆囊受疾病与饮食影响不能规律排空与更新胆汁时,胆固醇和胆红素就沉淀下来形成了胆结石。根据结石所在的部位,胆结石又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最常见,当然有些患者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是并存的。胆囊结石在多数时间能安静地待在胆囊中,不会引起患者不适,只有结石引起胆囊发炎或嵌顿在胆囊管才会引起患者腹痛和发热,有时胆囊结石也会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引起胆汁淤积在胆管无法排出,造成胆管发炎和肝脏损害,患者此时就出现腹痛、发热和黄疸。
内镜治疗胆结石,经口的艺术由于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溶石和化石药物,若想将胆囊结石取出,常需手术的方法。以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所谓“打眼”手术,是处理胆囊结石的一种微创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胆结石的治疗,大多数人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也就不太陌生。然而,胆囊切除也存在相应的手术风险,如术中胆管的损伤,胃肠道的损伤,出血、感染等风险。少数患者因为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障碍,仍会有右上腹疼痛,饱胀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些研究认为胆囊切除患者患结肠癌、胰腺癌的风险升高。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有了一种新的治疗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既不在腹壁开刀,也不“打眼”,而是用类似胃镜的方法,经口腔途径治疗胆囊结石,而且可以保留胆囊,这种手术就叫做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
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方法是:医生将专门用的胃镜经患者的口腔插入,经过食管和胃,然后在胃镜孔道插入专用手术刀,将胃壁切开,切口长度一般不超过2厘米。这种手术刀名字虽然叫做“刀”,但不是传统意义的刀片,而是可以通电的金属丝,所以切开时一般不会引起出血。胃壁被切开后,胃镜就可以进入腹腔,也就进入肚子里了,在腹腔里找到胆囊,继续用专业手术刀切开胆囊,接着用来取出胆结石的网篮,和其他取碎石器械就可以进入到胆囊里,胃镜直视下将结石从嘴里取出。取干净结石后,把胆囊和胃壁的切口用专门的金属夹夹起来。这样就可以安全地治疗好胆囊结石,保留了胆囊功能,而且肚子上没有任何“口子”和疤痕。
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可使得胆囊结石患者免受开刀的痛苦,较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手术创伤轻、痛苦小,达到了微创和美观的目的与效果。
由此看来,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其临床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