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这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今年的立秋还在三伏之中,虽然暑热还一时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的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的时间在下午以后,就还要热上一阵。送夏迎秋,你准备好了吗?
立秋习俗
1、贴秋膘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2、食秋桃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后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再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养生,重在收养
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 谨防秋老虎
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还很难消。养生专家提示:“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节,大家要密切注意天气预报,一旦出现“秋老虎”,要注意防暑降温。此时昼夜温差逐渐变大,也要预防感冒着凉。
2 收敛阳气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应当开始做好保养阳气的准备。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到舒展。另外,早睡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可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生。
3 防燥润肺
秋季干燥,多吃水果蔬菜消除秋燥症,多吃水果生津解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养肺的蔬菜包括山药、胡萝卜、莲藕、百合、银耳、木耳、豆腐等。
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4 解暑养胃
虽然夏天的炎热已经过去了,但是还未出伏天,解暑一类的食物不能直接从餐桌上去掉。所以喝绿豆汤和薄荷粥能够补充人体内所需的水分,以及减少人体汗液的流出。
5 祛湿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
薏米对我们的身体起到祛湿消肿,清热排毒的功效,对女性来说也是非常好的美容养颜食物。
6 护腰护颈
立秋之后,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
7 改善便秘
早上起床先喝一杯温水,秋季干燥,经过一夜的睡眠和休息,因为排尿、呼吸等原因,水分排泄的比较多。所以,早上起来喝一杯温水既可以恢复身体水分,还有助于肠道蠕动,可防止便秘或改善便秘。
立秋吃三宝
1 红薯
《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暖胃、安五脏等,所以常适宜用来补虚。
经常食用红薯还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 芋头
中医学认为,芋头性平,味甘、辛,入肠、胃经,具有益胃生津、宽肠通便、化痰散结、补中益气等多种功效,非常适宜用来补虚。
常食芋头能补肝益肾、添精益髓、健胃和中,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及久病体弱的老人食用,是老人秋补的佳品。
3 莲藕
中医认为,生藕味甘,性寒,入心、脾、胃经,具有清热生津、补脾开胃、止泻的功效;熟藕性温,具有益胃健脾、养血补气的功效。
由此可见,补虚需要吃熟莲藕,对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均有良好的补益效果。
立秋艾灸,培补元气
秋季是艾灸的好时节,因为秋冬消耗人体的阳气多。这时候就更很需要及时补充阳气,以备一整个冬天的使用!因为这个时候艾灸,事半功倍!
想要达到艾灸养生功效最大化就要抓住两点:
1、天时:立秋正值扭转之机
2、穴位:立秋前后主打哪些穴位才有效
立秋按摩/艾灸 培补元气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太白穴:补充气血、美容养颜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关元穴: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食补养生
中医建议,立秋养生一方面要注意在饮食上及时调理膳食,宜祛暑滋阴,同时合理应对早晚温差,特别需要注意肝肺的保养。所以立秋时节我们要喝一碗养阴润肺的北沙参玉竹老鸭汤。
取老鸭半只,北沙参20克,玉竹15克,生姜2片备用。
先将北沙参、玉竹洗净在水里稍微泡一泡,老鸭姜片下锅后煮至半熟的时候,把沙参、玉竹入锅,改小火煲一个小时,出锅前加盐调味即可。
北沙参玉竹老鸭汤适合热病后余热未清、体质虚弱者食用,也适用于肺燥干咳、鼻咽干燥、心烦口渴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