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真的有效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1-11-22 22:15

摘要: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比起陪伴时间、陪伴形式,父母的状态更重要。

有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


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们在陪伴孩子上花了太多时间,却不能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孩子,这是极其可悲的一件事。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陪伴孩子呢?


陪伴的前提:不要总想着改变孩子


有位妈妈抱怨读高中的儿子和丈夫之间火药味特别浓,父子俩几句话不对付就会吵起来。


丈夫平时工作忙,和孩子相处时间比较少,唯有周末或假期的时间在家陪陪孩子。


令人遗憾的是,短短的相处时间里,父子俩都很难平和地度过。丈夫总觉得儿子被妈妈惯得没规矩,一会嫌孩子没有礼貌,一会批评他太过懒散......


儿子正值青春期,面对爸爸这种不留情面的指责时,更是敏感、易怒。


妈妈夹在中间十分无奈:“为什么好好的陪伴,变成了伤害?”


其实,这位爸爸犯了一个最常见的错误,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候,忍不住地去唠叨、说教,总想着改变对方、纠正对方,结果把孩子的心越推越远。


就像你手中紧握住的沙子,握得越紧,沙子反而流失得越快。


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相处时,如果固执地要求对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仅会让对方抗拒,也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愤怒和痛苦之中。


当你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你的出发点多么正当,你带给孩子的直接感受是: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我期待的样子。


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人等着孩子道谢,孩子等着大人道歉,彼此都等不来自己想要的。


这种陪伴对孩子是一种折磨。


所以,不要试图通过陪伴来改变孩子。陪伴的过程应该是愉悦的,除了原则性问题,其他事情,家长们都可以抓大放小,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


就算你真的想改变孩子,也不是逼迫孩子,而是改变自己,改变你和孩子的相处模式,一旦你们的关系融洽了,孩子会重新思考你提出的建议。


陪伴的内容:多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原本爱黏着父母的孩子们,越来越不想花时间跟父母相处,他们更乐意去找同龄人玩耍。


即使大人们想要陪伴孩子,有时也会遭到孩子的拒绝。


孩子们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不是因为他不爱父母,而是觉得父母“无趣”,加上父母频繁地指导,希望孩子这样玩那样玩,或者提醒孩子这不对那不对,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不愿再与父母过多的相处。


钱瑗曾在一篇名为《爸爸逗我玩》的文章中提到:


爸爸钱钟书童心未泯,用墨笔在女儿钱瑗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他经常编顺口溜,为她起绰号,以“猪噘嘴、牛撞头、蟹吐沫、蛙凸肚、红猢狲”等形象的称呼来戏弄她。陪着女儿玩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游戏。


父亲充满童心的陪伴,让钱瑗度过了一个无忧忧虑的童年。


像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孩子王”父亲,往往最受孩子欢迎,因为他们走进了孩子的世界,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童真。



陪伴孩子,也要“投其所好”。


孩子们的游戏大多幼稚,但是父母也要花时间去陪孩子玩,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


陪伴孩子时,需要你蹲下来,全情投入,把自己当成孩子,多陪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才能赢得他们的心。


陪孩子过程中:对孩子事事有回应


中国家长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总觉得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在陪孩子。


其实不然。


陪伴要求父母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


如果父母只是敷衍了事,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爱的连接。


根据《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数据显示:父母在实际陪伴孩子时,并非全情投入。


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长在陪伴时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选择旁观或忙自己的事,使亲子陪伴流于“形式陪伴”。


没有精力的付出,没有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更没有心与心的交流,以各种理由忽略孩子,在陪孩子的事情上偷着懒。



你的陪伴用不用心,孩子其实都知道。


我曾经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儿子在外面玩,妈妈低头看着手机,儿子在一旁玩着沙子,十多分钟都没有交流。


孩子把沙子堆得老高,兴奋地喊着妈妈来看,脸上写着:“妈妈快点来夸我!”


结果妈妈撇了一眼,敷衍地回了句:“嗯嗯。”


孩子见状,委屈地瘪了瘪嘴,眼睛里满是失望。


母子二人在外面待了一下午,但是妈妈没有一分钟是真的在陪着孩子。


没有回应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孤单、冷漠以及被拒绝感,久而久之,孩子觉得父母并不在乎自己,然后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够好,不值得被爸爸妈妈在意。


当孩子需要肯定的时候、当孩子需要支持的时候、当孩子对你倾诉的时候,你的及时回应,对他来说就是最后得陪伴。


每一句话,都能得到重视,每一次的情绪,都能被接纳,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进而产生自尊、自信。


及时、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看见,内心充满了安全感,这是孩子日后各种能力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陪伴的质量:看父母的情绪状态


不少父母陪伴孩子时,相比愉快相处,更多的是在和孩子较劲。


我们固执地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对,带着愤怒,卯着劲跟孩子僵持。


我曾经在游泳馆遇到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学游泳,妈妈站在岸边对孩子劈头盖脸的骂:


“你就知道在那里玩水!”


“我花钱送你来泡澡的吗!”


“给我滚回来从头开始游!”


看着妈妈愤怒的脸,孩子也变得紧张起来,最后游泳馆里都是妈妈的吼叫和孩子的哭声,和我同行的朋友说:


“这哪里是陪孩子游泳,这是来找茬的吧!”



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常常板着个脸,孩子小心翼翼地看着父母的脸色,这种陪伴是很痛苦的。


记得有位妈妈满怀期待地问:“如果我是全职妈妈,我花很长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好吗?”


答案并不尽然。


如果妈妈本身状态不好,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之下,这种状态也会深深影响孩子。


这个时候,妈妈更需要做的是照顾自己。


因为比起陪伴时间、陪伴形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状态,是沉重还是轻松、是焦虑还是坦然、是步步紧逼还是耐心引导,这些都决定了你和孩子的相处质量。


小孩子的快乐,往往是基于父母的快乐之上的。


他们并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有多优秀,他们只在乎爸爸妈妈陪伴自己时是否快乐。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获得成就、获取知识……儿童的16...

问题孩子可能有个问题家长!家庭教...

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离不开11条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