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赵东元,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致力于纳米介孔材料的研究,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最近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是蜚声海内外的顶尖学者,创造了20多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分子筛材料,为石油裂化催化材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44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复旦培养的最年轻的院士;他20年心血凝成的科研成果斩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为复旦赢得有史以来国家级最高奖项。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院士20年如一日,潜心科研,成效卓著,其科研成果在石油催化应用方面每年可为国家增加近百亿经济效益。
潜心科研
获国家级最高奖项
1963年出生于沈阳的赵东元,1990年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后赴海外从事科研,1998年入职复旦大学任教。
利用化学手段创造新材料,是赵东元科研的主攻方向。他致力于纳米介孔材料研究20余年,在介孔分子筛的合成、界面组装和结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引领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作为一名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他视学术研究为生命,全身心投身到科研中。20多年来,赵东元坚持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为了获取实验数据,跟踪实验进展,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他发明了20余种以复旦大学命名的介孔材料,提出了单元分步组装机理,将无机介孔材料的合成扩展到有机组成体系;提出了“酸碱对理论”、“界面组装理论”,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多功能有序介孔材料,被列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学家。
他的科研成果在石油催化及石油安全方面应用广泛。其发明的大孔催化剂用于重油裂化上,已在齐鲁石化应用了4年,每年可为国家增加近百亿经济效益。
由于在介孔材料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他获得了很多国内重要奖项: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化学贡献奖”,首届中国分子筛成就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集20年心血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赵东元喜悦之余颇感欣慰,23年辛勤耕耘在复旦基础研究领域,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项,是对一名科学家的褒奖和激励。
赵东元在介孔材料组装方法、理论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获得许多国际奖项。
赵东元认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他怀揣着为国家争得荣誉、为祖国贡献才智的赤子之心,报效祖国,潜心科研,并致力于为产学研搭建桥梁。目前正紧锣密鼓地打造介孔硅谷平台,用一系列技术开发催化化妆品、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上。
打破常规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赵东元注重将科学研究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激发年轻人热爱科学的兴趣。立德树人方面,言传身教,告诫学生,做事先做人,科学研究诚信是第一位的;教学方法上,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质疑的精神,打破常规思维,大胆探索、不断创新。
虽然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顶尖学者,但赵东元院士非常重视本科生教育,始终坚持为全校自然科学大类的大一新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普通化学》。面对初入校园的学生,他以其认真的态度、从容的讲解、耐心的聆听以及细致的诠释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在教学上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将普通化学与现代化学研究前沿联系起来,《普通化学》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赵东元已指导18名学生获得硕士学位,指导近80余名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出站博士后22名。他所培养的研究生中有3人获得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0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他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导师,2014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18年获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2002年博士毕业的余承忠,是赵东元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被复旦大学化学系聘为教授,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的自组装和性能研究,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
“学生的进步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作为声誉卓著的科学家,他每天坚守一线,脚踏实地,在挚爱的科研教学领域脚踏实地,创新探索,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