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小女孩小学一年级被同桌的男孩挠了,而且是上课时三番五次地被欺负,女孩直到下课才去和老师说。回家后,朋友问孩子,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女孩说,老师说不要随意告状,告状的时候先说自己的问题。因此她就一直忍了一堂课。由此,我们就面对一个问题,即“求助”和“告状”的区别在哪里?如何向老师求助?
告状和需求
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我相信,“告状”就成了关键词。孩子进入社会后,开始找自己的社交位置,而有一部分孩子是能够快速地了解到,社交位置里关键人物和关键规则,他们会利用这点为自己“谋利”。
孩子告状的动机无非这样几点:寻求关注,得到认可;转移注意,躲避责任;试探询问,了解底线;利益受损,寻求帮助。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向老师求助的“告状”,是第四位,而且通常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老师在引导孩子这方面行为时容易说:“你先管好自己,告状时先说自己的问题”。
什么是告状
孩子当着或背着同学的面去说同学的不好,而且说这件事时,并不是很想帮他,而只是希望老师管他一下,或者觉得如果老师不管,自己也跟着做。比如大家都在剪纸,和老师说“明明没带剪刀”。如果自己是真心想帮助明明,那么是不是可以想一想,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呢?比如可以和明明轮流用自己的剪刀,而不一定要和老师说。
什么是需求
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说这件事时,孩子已经动过脑筋尝试自己解决,但解决不了,所以才要请求帮助。比如同桌上课挠孩子,第一次挠完,孩子就表达了不可以这样做,而且还把椅子往另外一侧挪了挪。这就是自己动了脑筋,用行动想自己解决。但是后来,同桌还是反复反复敲孩子的胳膊,玩孩子的文具,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即使孩子行动了,也没改善。这就说明,孩子一个人的能力无法解决,就要求助。这时,孩子表达的是自己的合理需求。
家长可以结合例子,结合孩子的年龄不断地强化和区分“告状”和“需求”的区别。当孩子越来越明确,自己的求助不是老师所说的“告状”,他就更有勇气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服从和规则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帮助孩子理解“服从”和“规则”。
服从听话的本质是利用权力悬殊,是害怕和恐吓;而纪律规则的本质是理解规则,自发地将规则内化为行动。
我从女儿小D很小就有意识地回应她,“你很遵守过马路要牵着妈妈的手这个规则。”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会告诉她,妈妈也会犯错,妈妈的话不都是对的。你遵守这件事,不是因为是妈妈说的,而是你认可这么做是对的。
即便这样,小D上学后也会说,我很听老师话的,老师说在课堂上不能说话。对此,我“对事不对人”,顺着小D的话,“嗯,你们班级有那么多人,如果老师讲课时,你说话,别人也说话,那么是不是就听不清楚任何人的话了?上课不能讲话,是保证每个人,包括你自己,可以更好地学习,是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样的讨论,就能慢慢让孩子理解,我们为什么听老师的话,而不是盲目地因为她是老师,就要听话。这样也帮助孩子理解了,老师并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权威”,那么一些本能需求,比如上厕所、口渴等,他们自然也就更敢于提出。更关键的是,孩子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哪怕孩子目前仍然不敢挑战权威,但可以保留一份对一些事一些人不同的看法,这点真的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