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为“小布在家”伴宠专员王思悦上门喂养猫咪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如今,陪伴成了最新潮的职业。陪诊、陪宠、陪驾、陪跑等“陪”一族衍生出的职业在当下受到热烈的追捧。打开某大型消费平台App,搜索陪诊,仅上海一地就显示近200条结果,而陪驾更是多达上千条。
劳动报记者日前跟踪调查真实的“陪一族”群体——他们究竟是哪些人群?他们为何选择这些行业?面对井喷的需求和狂飙下可能存在的真实风险,他们又该如何应对?
行业探秘
陪诊师:我们的客户很多来自独居年轻人
廖彦琴此前做了近十年的保险行业。在她的保险工作中,有一项业务便是给客户赠送陪诊服务。“四年前,我所在的保险工作有了这个业务,当时完全没有陪诊师这个行业,这是意外险附送的一项服务,所以我每次都要和客户解释,什么是陪诊。”廖彦琴告诉记者,随着自己对于陪诊的了解和对客户的服务,她对陪诊愈发感兴趣,加之对于保险行业的倦怠,她萌生了自己出来单干的念头。
站在医院门口的陪诊师廖彦琴
身边的同行来自各行各业
“这是一个朝阳行业”
廖彦琴算是上海比较早的一批陪诊师,但其实时间也不超过三年,可见这个行业之新。廖彦琴身边的同事同行来自各个五花八门的行业。“有建筑设计师、有全职妈妈,有本身是开超市,有做医疗器械的……”廖彦琴说,这些投奔陪诊师的人们,都有个相同的认知,“这是一个朝阳行业”。
廖彦琴对记者表示,自己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一个视频,短短十五秒,介绍什么是陪诊师,里面提到一句,他们是“医院的导游”。这句话其实对廖彦琴触动很大,她认为,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看病总是一件劳心劳力费神的事情,但有了陪诊师,看病似乎也可以很放松很省心。她也在其中窥见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299半天 599全天
陪诊师提供“情绪价值”
在大众点评的平台上,如果搜索陪诊,会显示出近200条结果。目前来看,收费的标准也接近在200-300元/半天。廖彦琴的收费标准也在这个区间内,“299半天,599全天,如果有其他特别的要求,如要去机场或上门接送,价格会再有一些变动。”
当记者询问这个收费标准是否偏高时,廖彦琴很坦诚地说:“绝大部分客人是认可的,他们觉得半天时间里,两三百块钱就可以帮自己搞定看病的一切,能省心省力就行了。”她表示,陪诊师提供的是一种“情绪价值”,这一点其实被很多人忽略。
她举了个例子,自己服务过一个来自外地就医的癌症病人,他当天要做多达8项检查,也是第一次到这个医院看病。“从早上7点,我帮他安排好检查的次序,拿哪个号,排哪个队,事先都安排好流程,早上10点半,4项检查完成了。在午休后,继续下午的4项检查,结果3点多也全部完成了。”廖彦琴表示,如果不是熟悉这套流程的专业陪诊师,普通病人跑上跑下,有些需要反复排队,很有可能一天都完成不了。
独居年轻人渐成消费主力
渴望创建正规化公司
廖彦琴曾经做过一个统计,自己接待的客户中,有六成以上是异地就医的人群,这对廖彦琴来说较好理解,因为毕竟第一次来上海看病的病人,病情大多比较复杂,所以急需专业的人帮他们梳理好看病流程。但有一个消费人群需求是她此前没有想到的,“年轻独居人群,我接到的单子也特别多。”廖彦琴告诉记者,自己前几天就刚刚接到一位年轻小姐姐要做肠镜,因为需要全麻,需要有人陪同,她就在网上找到了我。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廖彦琴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独居的年轻女生凌晨四点在浴室里滑倒,整个人摔倒在地上,无法爬起来。“我接到单子的时候已经是早上8点了,她在电话那头语气非常痛苦,问我能不能上门带她去看病。”
当时是2022年3月初,廖彦琴到她家中时,发现她脚已经肿得非常厉害,廖彦琴架起她,一瘸一拐地走下了三楼,然后送到了医院。“不巧的是,她当时又有点发烧,我们无奈被归到发热门诊,坐在留观区等待,做了核酸,要六小时出结果。”廖彦琴说,就她和客户两个人,在那个线围起来的圈子里待了整整六个小时。等核酸结果出来后,门诊都已经关门了,她们再去急诊挂号。廖彦琴告诉记者,那位客户后来的复诊也是她陪着去的,两个人现在已经成了朋友,说起那段经历,那位客户每次都是充满了感慨。
目前,廖彦琴已经从工作了近十年的保险公司离职,开始正式的陪诊行业创业之路。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在注册一家新的公司,团队目前有6个成员,虽然人员不多,但希望能够正规化运营起来,因为团队里每一个人都非常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
伴宠专员:
工作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快乐
根据2021年《中国宠物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养殖犬猫已经超过了1亿只,宠物陪伴成为了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宠物产业蓬勃发展,随之也带动了宠物经济,以上门遛狗、上门喂猫为主题的“伴宠专员”正是随之而来的新行业。
上门喂养均价50元
服务时长约为30分钟
记者在闲鱼、小红书等平台搜索“上海上门喂养”后发现,个人上门的标价分布不均,低至30元,高至50元,页面上大都写明了服务内容,猫咪以添加猫粮、换水、清理猫砂盆等为主,宠物犬则以遛狗、清洁餐具、陪伴玩耍为主,犬类价格普遍高于猫类。通常页面会写明服务范围,多以伴宠专员的家庭住址周边四五公里为主,距离更远的,伴宠专员会随着距离拉长增加服务费用。
除了个人上门喂养外,近几年,也有不少专门从事“伴宠”的平台涌现,记者联系了专业宠物上门服务平台“小布在家”的两位“伴宠专员”,跟随他们观察了一次喂养经历。
“伴宠专员”孙廿在苏州河畔遛狗
周日早上八点,记者与“伴宠专员”孙廿在新闸路地铁站附近碰了头,她是一名从业不久、专门服务犬类的专员。来到客户家里后,孙廿通过主人快递给她的家门钥匙顺利进门,穿上鞋套,与客户家的“小土狗”先亲近了一番,紧接着找到了小狗生活的地方,洗碗、换水、倒粮,“通常是先遛狗再吃饭,防止小狗肠胃不舒服,但这只小狗主人提前说了可以先吃饭再遛狗,我们是完全遵照狗狗的习性。”
陪着小狗吃完饭,找到牵引绳,孙廿带着小狗在苏州河边溜达了一圈,回家后再给小狗擦爪子,整个服务时长约为30多分钟。“最理想的状态是30分钟可以结束,但是常常会遇到狗狗很兴奋,想要和你玩一会儿,我不好意思拒绝,可能整个时间要40分钟左右。”孙廿说道。
上门喂养猫咪的流程和上门遛狗相差不多,当天十一点,记者在石龙路地铁站找到了“伴宠专员”王思悦,步行300米便来到了即将服务的主人小区,密码开锁,进门鞋套,与小狗不同,独居的猫咪明显不及小狗的热情,两只小猫中一只狸花猫很快钻到了角落观察王思悦,另一只胆子大点的银渐层也只是靠得更近一些。
上门服务前,伴宠专员王思悦自拍打卡上岗
从业者多为兼职
清楚这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
日常生活里,孙廿是一名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出于工作习惯,她喜欢关注时下较为新颖的内容,一次偶然从社交媒体刷到了“上门喂养”的内容后,抱着“想要了解一下宠物行业”的初心成为了一名“伴宠专员”。
这位行业新人实际接单的时间不过两个月左右,和小动物零距离的接触让她感到欢喜,但权衡了时间与收入后,孙廿也清醒意识到,对她来说,这并不能成为一份稳定的工作。“互联网公司上班都比较晚,我接单的时间基本都是在早晨,遛完狗以后去上班,周末就会接完单再去健身房。”零碎的时间填补了日常生活的空白缝隙,同时有限的接单量也让她的收入并不高,孙廿对此并不在意,“最初做这份兼职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一下宠物行业,本身也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来的,只要不亏钱就行了。”
秉持着同样想法的还有王思悦,她曾经有过转行至宠物医院、猫咖、上门喂养工作的灵光一现,但真正接触后发现喂养的单子并不稳定,“如果不是寒暑假、节假日,那么单量就会比较稀疏。”王思悦称自己还是一个“希望收入稳定”的保守派,“如果做成本职工作的话,不太有安定感。”
事实上,经过调查,网络上大多从事伴宠工作的多为年轻群体,他们把上门喂养作为正职工作以外的补充调剂,或是视作辞职到下一份工作之间的衔接。
虽然大多“伴宠”人并不计划长期从事这份工作,但他们都十分期待宠物行业、伴宠行业的未来发展。“现在出去旅游比以前方便,年轻人爱生活爱自由,伴宠的需求肯定也会比前几年要多。”过年期间,王思悦几乎天天“爆单”。
“伴宠专员”孙廿按照客户要求,倒出100g狗粮
行业风险
新行业面临新风险
新兴的行业,都会面临一些新问题和风险。陪诊行业中,如果遇到病人出现意外情况,陪诊师如何应对?陪宠行业中,若被猫狗挠伤咬伤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
工作过程全程直播
并非全员购买保险
伴宠专员会忽略的一点是,当接触一只完全陌生的动物,有没有被攻击的风险?大部分伴宠专员的答案虽然是“当然”,但他们的风险意识依然有待加强。
孙廿曾在上门遛狗期间碰到了一只非常有攻击性的小狗,小狗犬吠不止、龇牙咧嘴、抗拒专员靠近,她当场连线了宠物主人,听到主人的声音从电话里传出,小狗的情绪稍显平静,在主人的引导下,孙廿慢慢靠近,最终抱住了小狗。
也曾有专员被不慎咬伤,据“小布在家”平台表示,喂养的宠物都需要狂犬疫苗、其他健康疫苗齐全,“我们主要通过四个方面来减少和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严格筛选申请人,今年以来申请通过率已经不足4%;平台开展专题培训;要求宠物家长如实填写宠物的性格、外出行为等,如遇烈性犬或有攻击行为的犬只,我们会视情况拒绝进行服务;还有保险保障,部分伴宠专员会有意外保险的保障。”
不过该平台也表示,并非所有的伴宠专员都会办理相关保险,且被咬或被弄伤之后,一些专员表示可以接受。记者了解到,目前情况下,如果被狗或猫咬伤,相关疫苗的费用并不低,且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此外,在服务过程中,如果主人提出了全程直播的要求,往往伴宠专员都会满足,但在实际情况下,提出这一要求的客户并不多,“基本上养宠物都会安装监控,也可以从监控上看。”王思悦说道,在她服务的喂养过程中,客户也将其他房间门都关闭,专员活动的空间并不多。
出现意外由“双方承担”
权利义务并不明确
而对于陪诊师这一行业来说,大部分从业者都从社交媒体上接单,付款则都是微信支付宝等在线转账,不会签订合同。对此,便有专家表示,陪诊师的法律风险涉及患者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等方面,如果没有签订合同,或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不是很明确,可能造成患者、陪诊师乃至医院之间法律纠纷或争议。
而在相关陪诊平台所展示额服务条款中,也仅仅展示了注意事项,记者在其中一家陪诊平台的注意事项中便看到:“服务期间与服务外时间所发生的意外,均由各自分别承担。”这无疑也让陪诊师和病人所可能面临的突发情况落入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中。
专家解读
需建立相关法律来保护和规范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总工会法律顾问邱婕
目前来看,包括陪诊、陪宠、陪驾等职业都没有被列入去年9月人社部公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所以这些行业,目前也没有职业认定,自然也没有培训、考核和评价体系。
在邱婕看来,这些新兴行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他们没有办法被纳入《劳动法》中进行保护。比如之后会遇到的职业伤害等,要帮助他们维权,如判定工伤等都无从谈起。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让这些从业者去成立公司或者平台化,但这样又会面临成本过高,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平台化的问题。
如果按照目前的《民法典》中的劳务关系,基于民法的一般法律规定,“陪一族”的权利和义务内容需要双方去约定,比如陪宠过程中,遇到哪些突发情况,如何界定,都需要专业的律师来写明相关条款,才能较好地保护双方。但现实情况是,不论是从业者还是客户,都不太会对此进行如此专业详细的约定。
邱婕表示,陪诊、陪宠这些新兴的行业属于灵活就业形态中的一种,但不属于人社局发布的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已经有了明文的规定。对于灵活就业群体,当一个行业发展得足够大的时候,确实需要法律的手去“伸一伸”。对于这些行业的双方之间的关系,那就需要法律及时调整和规范了。
此外,邱婕还建议,对于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完善,目前对于灵活就业群体已经有了养老和医疗的保障,那职业伤害方面也确实需要加入进去。毕竟,陪诊和陪宠陪驾等都会遇到相关的问题。
在线调查
本报调查联合申工社在日前也开启了一项在线调查,针对“陪一族”的相关情况发布了问卷,共有超过1600人投票互动,并有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使用经历。
对于“你使用过陪诊、陪宠、陪驾等服务吗?”的选项中,有8%的投票人选择了有,而68%则没有使用过,此外24%的网友选择听说过,有机会会尝试。
很多网友对于“陪一族”的服务上仍然有不少的担心。对于“陪”一族的服务,你没有选择体验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中,有47%的网友选择“担心缺乏相关行业资质”,19%的网友选择“新鲜玩意儿,遇到纠纷较难维权”,可见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等依然是困扰他们的因素之一。
另外,对于这个新兴行业,不少网友还是非常愿意加入,30%的网友选择“如果收入好,或许会尝试”。
网友评论精选:
Richard:我体验过陪诊服务,有专人陪伴就医过程,不但少跑了冤枉路,而且整个挂号、检查、配药的过程可谓无缝衔接,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问诊的过程心情也好多了。
徐:陪诊太有需求了,老年人单独看病很不方便,子女忙于工作没空时请个陪诊,不仅帮助了子女,也解决了老年人的实际困难,真是很有发展前途。
黄俭 Jim:觉得在陪伴式服务中,会有很多和实际不符的情况出现,现在缺失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而且灰色地带较多,容易出现纠纷,建议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并不断完善,使用服务的人应该注意隐私保护,小心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