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热议人机共生的未来,与会专家拆解不同角度的“以人为本”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9-05 19:18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也将从最初的生产制造,转变为人机共生的新型业态。

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也将从最初的生产制造,转变为人机共生的新型业态。那么,当AI时代全面到来,我们希望打造怎样的人机关系?9月5日,在上海举办的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主论坛上,中外学者、专家不约而同谈到了大模型时代人机交互方式的演变,并提出AI应用的首要原则应是以人为本。与此同时,他们对未来人机关系中如何坚守“以人为本”,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见解。


美国工程院院士沈向洋:

真正的赢家是做人机交互


“今天大模型带来的震撼,有多少是来自人机交互、又有多少是来自机器智能的进步?”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他的主旨演讲中,抛出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AI为人类提供了与技术共生的全新语境,人机交互的新方式指向“AI与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强)”的融合共进。这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它聚焦于运用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强调了人类与AI之间的协作关系。


“推荐一本叫Machine of Loving Grace的书。作者John Markoff提到,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路程里,真正的赢家是做人机交互的。不管是什么技术,最后的目的是帮助人类更好地使用机器,”沈向洋表示,“我很认可他的观点。这是对应AI里一个词,叫IA。我们要时常把发展人工智能的真正目的、初心想清楚。”


提到近期行业特别关注的AI agent时,沈向洋表示,agent从愿景到落地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以需求为圆点,深刻理解模型的能力,并构建一个AI深度参与的工作流程。他表示,AI agent时代的到来,不会是一个神奇而强大的模型突然代替了所有的工作流,它涉及到技术、工程与市场的不断磨合,最终以超预期的服务呈现给人类。


复旦大学肖仰天华:

凡是伤害人之本性的要格外谨慎


今年外滩大会的开幕式上,还出现了令人动人的环节。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在舞台上定格了温暖的一幕。随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与浙江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就人机共生的未来展开对谈。


他们认为,AI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重塑人的内涵,进而重塑我们的社会关系。


在肖仰华看来,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人类的四肢,人已经不再是传统生物意义上的人。他表示,智能时代,人将变成哲学家尼采笔下的“超人”,即自我超越的人。只不过这种自我超越,将是在机器智能等外力工具协助下而完成的。人将成为机器智能增强下的超人,或许这将会是在长期使用先进技术后,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终极影响。


“与之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将随之发生变化,AI将成为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和活动的代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将不可避免的纳入到我们对社会关系考察范围,”肖仰华说。


在他看来,AI的大规模滥用是可能损害人之为人的本性的,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凡伤害人之为人之本性的AI应用,我们要谨慎,要加以限制。”为此,他呼吁,“我们要重视技术治理,并将治理提前考虑,做到未雨绸缪。”


强脑科技韩璧丞:

技术应更关注“走的慢”的人


作为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推动者,韩璧丞认为,脑机接口在未来5-10年内,会发生三个阶段的变化,分别是:修复、增强和更高阶的交互。修复是帮助最需要的人如有脑疾病、肢体残疾的人恢复正常生活。其次是增强,比如是不是可以借助脑机接口技术,根据老人的意识为其提供机能补充,让每个老人多走5-10年的路。下一代的交互则会变得更高阶,比如对话,现在是通过语言,未来可能不需要再通过语言对话,收到提问我们想一想就传递出去了。


“人工智能可以‘造人’,甚至可以‘造超人’。”韩璧丞认为,在助力肢体、视力障碍等人群上,AI技术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帮助视障者重新“看见”,帮助肢体残疾的人重新恢复行动能力,但技术也可以使人获得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如何平衡这些风险值得思考。


因此他也表示,AI伦理委员会的存在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他还提出,技术前进的时候,更应该关注“走的慢”的人。“当一个足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出现时,我们先用它来帮助最需要的人。”他说。


头图为主论坛上24岁的独臂男孩周键借智能仿生手演奏钢琴,由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预测AI时...

外滩大会今日开幕:10多位中外院...

全球“最强大脑”外滩“论剑”,外...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