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举办的第五届进博会上,一批大小展商用“匠心”作为展品关键词,以此凸显其品牌特质与实力。专心磨练某种商品和某种技艺的匠心精神,支撑着品牌的迭代升级或商品的常青不衰。而这些注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与完美主义的特质也吸引着现场采购商和各类观众的目光。
成功率仅千分之一的浮雕錾刻
重达34克拉的世界最大肖像钻石、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款胸针,还有拿破仑一世加冕时佩戴的黄金月桂冠中的“金叶子”…… 今年首次参展进博会的珠宝品牌V MUSE一口气拿出了22件珍藏级珠宝展品,每件作品都暗含满篇细节,让观者感受到来自百年前的不凡匠心。
年代最久远的是德国宫廷匠人制作于1600年文艺复兴时期的吊坠,以黄金和钻石为材质,再施以五色斑斓的珐琅,它也是历届进博会上最古老的展品。
再将目光转向一颗重达65克拉的哥伦比亚祖母绿,宝石清澈娇艳,色彩鲜丽明亮。这件珍宝由十九世纪的法国珠宝大师制作。手镯为黄金,凑近观察镶嵌其上的祖母绿,竟能清晰看到雕琢出的希腊神话中美杜莎的面庞。
“这颗祖母绿体现了珠宝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工艺,被称为‘宝石中的蒙娜丽莎’。”该品牌展商联合创始人樊晓光向记者解释道,祖母绿是五大名贵宝石之一,同时也是宝石中最脆弱、最难切割的。它既没有钻石的坚硬,也没有玉石的牢固,因此,在这样易碎的祖母绿上进行浮雕,对于实操的匠人来说是一件“举步维艰”的难事。
樊晓光说,一般情况下,进行浮雕可能会让祖母绿的损坏率不可控制,成功的可能性接近千分之一次甚至更低。这就需要宝石匠人极度谨慎和高超的技艺,以及强大沉稳的心态来支撑。小小一块面积上,雕刻的整个过程需要花半年甚至更久。而稍有一丝走神或极为细微的误差,工匠将承受无法付出的代价。
此时再细看这件作品,只见美杜莎的头发被錾刻出千丝万缕的观感,中间蜿蜒而出两条蛇缠绕蔓延,极为生动。人像的额头宽阔微微有弧度,仿佛能感觉到肌肤之下的头骨,紧缩的双眉、圆睁的双眼和高耸的鼻梁都符合希腊史诗中最早的记录,也体现了操刀大师的艺术造诣和极高的工艺水平。
而最为不可思议的是这颗宝石表面所呈现的一种类似大理石的质地,仿佛一层薄纱,让祖母绿美杜莎有了希腊雕塑一般的神韵。“这是最后一道打磨工艺,工匠为了营造出这种神韵,找到了一种极为柔软的特殊动物皮,对其表面进行了上万次打磨。”
从中可见,工匠的想象力,对自然、材质的洞察力,超强的触感和意志力造就了这件作品。
比“超薄”更薄的最“卷”玻璃
玻璃行业,既传统又现代。人类从公元前几千年就已经在原始的窑炉中烧制玻璃,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大量的能耗。
本届进博会上,德国特种玻璃制造巨头肖特集团(SCHOTT AG)展示了一款比“超薄”更薄、弯曲半径可小于1毫米的柔性玻璃展品。
传统意义上的“超薄玻璃”指的是100微米(0.1毫米)以下的玻璃,而肖特的技术比“超薄”更薄,在实验室中最薄可以达到仅16微米,相当于两个红细胞的厚度。
肖特相关负责人熊鹏告诉记者,玻璃的厚薄与其弯折能力直接相关。越是薄且坚韧的玻璃,越是能接近“对折”的效果,其弯曲半径也就越小。而当应用在折叠屏手机上时,更小的弯曲半径意味着手机可以更加轻薄、更便于携带。
“对于一种坚硬的固体材料,你基本上只需要把它做得非常薄,就可以使它变得柔韧。”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实践中,它往往无比困难。在材料厚度有限的情况下为使其尽可能得柔韧坚固,材料成分和化学强化工艺非常关键。
对专业玻璃制造商而言,材料的质量至关重要,是所有玻璃特性的基础。肖特材料专家解释,“研发抗碎玻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许多专家小组的相互协作。最开始是先研发出玻璃配方,然后还要考虑熔融和加工技术。”
而肖特盖板玻璃不易碎的秘密正是在于其生产工艺——浮法玻璃制造工艺。浮法玻璃制造需要含有一定量的各种金属氧化物和沙子的均匀混合物。混合物在1500℃的环境下熔融至粘稠状。接着这种蜂蜜状物质漂浮在锡液表面,被调至理想厚度,在控制工序下冷却。最后我们得到一块大尺寸的平板玻璃,再把它切割成小块,这就是玻璃原料。
而对于检验这些柔性玻璃的实际耐弯折程度,需要千万次不厌其烦地反复考验。智能手机vivo就是一则案例:其可折叠主显示屏就采用了肖特的超薄柔性玻璃。就在今年,vivo手机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实现了30万次弯折,超薄柔性玻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上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阿富汗地毯
独特的花纹、细腻的光泽、温暖的触感,还有质朴的手工痕迹,一块块来自阿富汗的精美手工地毯,安静地展陈在进博会展厅的展位一角,却也同样“吸睛”。
这不大的展位内,陈列着200多种、约3吨的阿富汗手工地毯。阿富汗参展商阿里乐于向观众推介阿富汗手工地毯,这块蓝红色的是普什图人的传统色,而那块则是他们哈扎拉人的图案……
阿里告诉记者,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地毯早已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而传统阿富汗地毯从纺线、染色到编织全部是纯手工制作,甚至保留了不少13世纪以来的传统手艺。所以阿富汗人在对外宣传时,常说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阿富汗地毯。
在聊天中,阿里随手拿起身旁一块约2平方米的地毯,说道“像这么大的一块地毯,需要两位专业人士最少2个月的繁忙编制才能完成。”
他介绍,羊毛是编织阿富汗地毯的主要原料。阿富汗山区阴冷使得羊毛纤维柔软细长,质地高于低海拔的温暖地区。为了做出高质量的地毯,手工艺人们会锁定8至14个月大的羔羊羊毛,制成地毯后的手感细腻平滑,且有丝质的光泽感。
手工地毯编制的过程非常繁复,而编织地毯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的编手法上,那就是著名的“双结法”,这种编织法平整而牢靠,能使所编出来的地毯不但美观,还很耐用。“手工艺人用双结法编出的地毯五、六十年都不会坏,阿富汗最古老的手工地毯已经保存了950年。”阿里说。
他又指向一张名为“巴泽里克”的地毯向记者介绍,这张地毯图案设计完全遵循传统有所考究,描绘的是骑着马的狩猎人、被包围的麋鹿以及象征着长寿的莲花。
而由于重复的图案与图案之间,必须做到相同和对称,因此这张地毯的编织从头到尾须出自同一人之手。图案的复杂度,也使得其每平方厘米所要的绳结数更多,更精密。阿里说,“要完成这张地毯,这位专业人士需凭一己之力,花费9个月时间甚至更长。”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