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人工智能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数年间,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1340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3056亿元,同期产业人才从10万提升到23万,实现“双倍增”。
产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双高”
上海,作为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办地,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今年1-8月,上海共发生了187起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220亿元。上海正在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上海共有超过五千家存续AI企业。在最新公布的2021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上海位列第8,其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已迈入世界前列。
这其中也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企业。
科大讯飞自2016年推出首款翻译机以来,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语音提供商,稳居中国AI语音语义市场第一的位置;商汤科技2018年刚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五年过去,商汤科技总部迁至上海,并且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他AI创新公司也逐渐步入IPO阶段,旷视科技、云从科技、格灵深瞳、云天励飞等已经进入上交所注册阶段;第四范式、创新奇智已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领先的科创能力离不开强大的研发投入,上海AI产业上市公司近5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为2.67%,高于全国均值(1.29%);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之和超过4.3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0%。营收之外,大幅增长的专利数量也见证着上海AI企业创新力的提升。2018-2021年,上海市AI企业一共新增专利申请13万件;获得授权的专利有9万件。具体到应用领域里,人机交互环节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多达1.9万件,其次是可穿戴设备,达1.2万件。
同时,上海建设了60家智能工厂,打造5家灯塔工厂,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广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00个;上海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是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形成26个具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打造3.5万个工业APP、150万个数据集、5500个工业算法,带动20万中小企业上平台,推动一批“5G+AI+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AI产业生态链逐渐趋于成熟
“第一城“不仅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上。五年间,上海AI人才也从初期的10万人增至18万,约占全国1/3。
而当一隅作为“高地”成为共识时,其身后的发展力度和速度都是关键。人才吸引力的背后 ,凸显出产业生态链逐渐趋于成熟,产业集群效应。犹记得第一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之时,张江人工智能岛还是一片工地,如今人工智能岛第二期已经投建,也已吸引百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驻。
数年间,上海人工智能已经形成了从核心芯片、算法平台、智能终端产品到行业应用的强韧产业链,建设了一批围绕数字化转型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场景方案,构建了聚集产业资本、各类人才、行业组织等多种要素的融通生态平台,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探索“上海经验”。
从产业链角度划分,AI产业可被分为以算力代表的上游产业,包括超算中心、工业IDC、AI芯片等;中游产业是以通用技术和算法为主的AI技术层;下游产业聚焦于各类智能终端和场景应用,包含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上海AI下游产业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比上游(约1700家)和中游(约1200家)数量之和还多。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真正在上海茁壮成长,是显性的。
截至目前,上海已发布三批共计30个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针对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方案。便捷就医、为老服务等11项数字生活标杆场景和百个应用场景体验手册及地图发布,让人工智能不断走近生活、贴近民生。
上海立法为产业发展设置“信号灯”
上海AI产业发展成绩“亮眼”,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上海政府领全国之先,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
《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22日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这是上海继《上海市数据条例》后的第二部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法规,将有力支撑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助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从这部地方立法的立足点从名称中即可看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包括总则、基本要素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赋能、产业治理与安全、附则等六章共七十二条。其中,对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产业都提出了相关定义和范畴。
《条例》中有不少创新“干货”:比如第九条规定,上海市经济信息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人工智能科研、应用等领域的负面清单;第六十五条规定,探索分级治理和沙盒监管,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拓展人工智能发展空间。并且,上海市有关部门可以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轻微违法行为等制定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
与此同时,在吸收多方意见建议基础上,不仅为产业发展预留创新空间,还注重构建体系化治理框架,维护产业发展与安全。此外,《条例》明确上海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针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顺应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特点,制定、修改或者废止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
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表示,在落实条例中将进一步注重促进创新与防范风险相统一,一方面研究出台并动态调整高风险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清单等,另一方面制定人工智能领域伦理规范指南,开展相关伦理安全教育和宣传,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