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医保部门预留了一个月的时间,方便全市职工参保人员自愿组建医保家庭共济网。8月起,职工医保家庭共济在沪正式开启。也就是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的历年结余资金,从职工本人使用,拓展到可以给配偶、父母及子女等家庭成员共济使用。
那么,这一共济计划究竟意味着什么、职工的参与度如何、未来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医保领域专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公共经济系主任封进。
目前参与组建数量尚较少
数据显示,7月至8月期间,上海已有超过4万个家庭组建家庭共济网,家庭成员合计超过11万,具备了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家庭成员间共济使用的条件。
这一数字与上海的1500余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相比,比例还相对较低。不过,有消息显示,在一些儿科和儿童医院,共济支付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
“目前参与家庭共济网的人数较少,主要是市民对刚推出的新政策不了解或者有疑虑。”封进认为,随着医保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对政策的知晓程度以及不断便利注册登记系统,相信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尤其利好部分家庭
在采访中,不少职工坦称,自己存在关于“共济”的顾虑。他们中有些在疑惑公平性,有些在考虑自己是“赚”是“亏”,有的则担心自己的个人账户资金会“清空”甚至“亏损”,从而不愿意或不敢参与其中。
“其实,家庭共济后本人的医保待遇与共济前保持不变,只是原来要自负的部分,变成了家人用闲置的钱来支付,这相当于参保人多了一个选择。“封进解释道,参保人可以选择不参与家庭共济,使用原本的医保支付方式,也可以通过共济来提高个人账户保障的效率,减轻家庭现金支付的压力,增强家庭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共济政策是件“只好不坏”的事情,尤其利好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
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我国医保个人账户结余的确存在结构性的差异。但在封进看来,正是基于这种的差异,才使得家庭共济可能实现。
“年轻人与健康者的个人账户中结余较多,相对来说,一些老年人的个人账户可能远远不足以支付日常就医与服药的开销。与此同时,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儿童、学生与老人是没有个人账户的,如患病,将为个人与家庭带来医疗负担。”封进指出,因此推出家庭共济,实际上是促进医保基金发挥在不同健康人群之间分担医疗风险的功能,为家庭减轻医疗负担,实现家庭层面的“小共济”。
她特别指出,组建家庭共济,以及使用组建人的个人账户余额,是由家庭自己决定的,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组建、何时使用组建人的余额,以及使用的额度。
跨地区共济需有所突破
也有部分职工提出,目前职工医保共济必须要在同一参保地内,不同参保地就不能享受家庭账户共济,也不能使用账户余额。对于一些家庭成员在外地的“新上海人”来说,他们非常期待异地结算时家庭共济账户也能发挥作用。
对此,封进指出,跨省市使用共济账户在技术层面问题不大,关键还是在制度设计层面。需要跨地区组建家庭共济网,目前存在的障碍本质上就是要提高统筹层次。如果需要把不同参保地的家人加入共济网,就需要跨统筹区使用资金,会对医保基金的统筹规划使用造成一定的困难。未来需要通过提升统筹层次,才能有所突破这一障碍。
共济未来不会“名存实亡”
此前,有观点认为,医保个人账户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那么,如果一旦缩小或退出,家庭共济是“名存实亡”还是会发生新的变化?
封进指出,医保个人账户诞生于从公费和劳保医疗向职工医保转型的历史时期,然而社会保险的制度基础是互助共济,个人账户制度与之有本质上的区别。纵观世界各国医保制度,除了新加坡等个别国家以外,大部分国家的基本医保体系中都不包含个人账户,我国个人账户结余越来越多,显然不利于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共济功能。从大方向来看肯定是要逐步缩小个人账户的规模,不过考虑到个人账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考虑民众接受度的问题,完全取消个人账户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她强调,随着个人账户的改革,统筹账户的“大共济”功能越来越强,那么人们对家庭的“小共济”需求就会下降。但只要存在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就可发挥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