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资、外贸正在克服疫情影响,保持一贯的韧性与发展。
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近期“加急”出口的国产汽车特别多,且都是姗姗来迟,又着急要走。几天前,400台出口新西兰的比亚迪新能源车刚从整车厂热腾腾下线,即第一时间被运往上海,全部运抵海通码头时,距离滚装船离泊仅剩不足4小时。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6月,上海市和上海口岸进出口双双由负转正,同比增速分别达到9.6%、2.8%,较4月的“谷底”分别回升46.2和41个百分点,走出了V形修复态势。
外贸进出口回暖的同时,外资也继续瞄准上海热土发力——上半年,在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下,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仍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多家外企高层也表示,对上海乃至中国市场的承诺和信心始终不变,未来,将继续扩大在华投资。
预期不变,外商对上海投资信心依旧
不少外资企业正持续加码投资上海。6月中旬,新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获颁证书,昂跑体育用品(上海)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新品牌2018年才进军中国,已开设8家直营店,其中一半在上海。
公司亚太地区总部负责人李湛玉说:“我们一直将上海当作亚太区的枢纽来投资和建设,今年四季度,品牌全国最大的旗舰店将在新天地亮相,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加大投资,持续推进开店拓展计划。”
新认定的30家总部企业中,大中华区及以上区域总部达9家。达索析统(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05年进入中国,主要业务为数字化建模和仿真优化技术。两年前,公司决定把亚太区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迁入中国上海,公司副总裁崔海燕说,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加,能级不断提高,表明外商对上海投资预期和信心没有改变。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霍尼韦尔深耕中国市场近90年,疫情不会动摇公司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由衷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以及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愿景。近年来,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给霍尼韦尔带来了新的机遇,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正在加快步伐”。
阿斯利康自1993年进入中国,将总部设在上海,多年来持续加大在华投入。其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长足发展,在亚洲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虽然新冠疫情的暴发给全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经济依然重新走上了正轨,并成为世界发展重要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招聘不停,外企积极扩充在华人才队伍
“预计今年公司业务较去年增长可以达到28%。”这是德乐食品配料(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区总裁罗曼给出的预测数据。数据支撑来自上海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之后的公司“进度表”——6月份,公司已超额完成当月指标,比去年同期强势增长22%。
德乐是众多在上海的外资企业之一,经历了本轮疫情冲击,也看到了上海经济强有力的复苏韧性。公司组织了两个完整的生产班次和一个小型核心研发团队驻厂,6月生产恢复后,又通过创新和成本优化,稳定了业务交付。
“我们下半年还将招聘40多位员工,明年厂区还将添一栋新楼。”该公司已经为未来的扩张做好了准备。
尽管短期内上海受到疫情冲击,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魅力也依然不减,外资金融机构深耕中国市场的中长期规划也并未改变。
记者注意到,近期,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大通发布在华招聘启事,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职位需求落在上海。
近年来,这家总资产达4万亿美元的国际投行积极扩充在华人才队伍。即使在上海疫情期间,摩根大通依旧在官方网站发布了新一期招聘启事,数十个分布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岗位需求中有一半以上位于上海,重点是科技和金融复合型人才。
无独有偶,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发布的招聘启事中,在上海新增了近50个职位,来自资产管理、IT、投研等多个部门。
此外,还有多家国际资管机构看好上海未来发展,计划加大在华业务。汉领资本、建银国际、鼎晖投资、集富亚洲(二期)等4家机构在沪申请参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贝莱德基金、安中投资等两家机构申请参与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
仅微降0.6%,上海外贸抢抓“失去的时间”
7月12日,闵行站内,装载着50个40英尺集装箱的“中欧班列—上海号”启程前往欧洲,这已是7月发出的第四班列车,装满了机械设备、纺织品、家具等货物。“市场对中欧班列的需求十分火爆。”承运方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6月有4列班列发车;7月预计将最少发出6列班列,努力“抢回”因疫情失去的时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外贸经受住了疫情考验,尽管4月份进出口陡然深度下探,但6月份,外贸企业奋力夺回因疫情耽误的时间,当月上海市和上海口岸进出口双双由负转正,走出“v”形修复态势。
依托6月强力拉动,上半年,上海市累计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仅微降0.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9.5%。同期,上海口岸重回全国最大口岸位置,实现进出口4.71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3.8%。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贸易逐步复苏,这将带动上海外贸进一步增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尤其是长三角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趋于稳定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带动作用将更为凸显,这也会对上海经济的复苏起到推动作用。
(图片由上海海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