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富》杂志最新发布的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共有143家公司上榜。这其中,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企业共有9家,数量与去年持平,分别为上汽集团、中国宝武、交通银行、绿地控股、中国太保、浦发银行、中远海运、上海建工和上海医药。其中中国宝武首次进入全球百强,排名第72位,成为继上汽集团之后,第二家跻身百强的上海企业。
中企经营状况超世界500强平均水平
此次发布的榜单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500强的经营状况总体不佳。所有上榜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约为31.7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企业利润大幅跌落,净利润总和为1.6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0%,是2009年以来最大跌幅。
比较来看,中国企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近年来,上榜的中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先后超越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并在2019年达到129家,首次超越美国,2021年上榜数量再创新高,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财富》杂志的分析指出,自199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27年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数量在排行榜中如此迅速地增加。
在上榜企业相关经营指标整体下降的背景下,2021年上榜中国企业平均销售收入、平均利润、销售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均与上年基本持平。收入方面,上榜中国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超过世界500强的634亿美元;利润方面,今年135家中国大陆上榜企业平均利润约35.4亿美元,高于世界500强的平均利润33亿美元;收益率方面,上榜中国企业销售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超过世界500强的5.2%和8.4%。
《财富》杂志认为,中国有效地遏制新冠疫情,使得企业迅速恢复和扩大生产。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全年进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国际贸易的增长推动了中国公司经营的恢复和稳定发展。
上汽领衔,上海建工提升最快
此次上榜的上海企业中,上汽集团排名第60位,仍为上海最高,并保持全国汽车行业第一,2014年起迈入百强以来,迄今已连续8年稳居百强行列。上汽集团表示,将继续深入推进“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新四化”战略,积极探索创新转型,为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首次进入百强的中国宝武营收利润均大幅上升,其营收已接近千亿美元大关,并在全球钢铁企业中排名第一。目前中国宝武已初步建立了与中国钢铁业全球地位相匹配的企业空间规模体系,今年以来经营水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去年首次上榜后,上海建工今年排名上升60位,位列第363位,成为排名提升最快的上海企业。目前上海建工以长三角为中心,深耕华南、华中、海南、西南、京津冀、雄安和东北七个区域,在2019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后,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313.27亿元。上海建工专注于提高发展质量、发展能级,正加速实现“成为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发展愿景。
此外,中国太保、绿地控股、中远海运、上海医药四家上海企业今年排名均提升超过30位,显示上海不同行业领域共同的逆势上扬势头。
作为一家主营业务覆盖了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全产业链的全国性国有控股医药产业集团,上海医药着眼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上海医药宝山医药产业园、上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项目,加快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构建。疫情背景下,上海医药持续发力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双赛道,今年再次强势入选“全球制药企业50强”,排名上升6位。
成立30年来,中国太保已成为首家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中国保险集团。中国太保已经锚定“做深大健康”、“做强大区域”、“做实大数据”高质量发展突破关键,加速构建全方位、全场景、全覆盖的“健康态”保险服务生态圈,运用数据服务和创新机制为“太保服务”赋能,为中国太保在迎接服务型社会转型过程中创造先机。
非银行企业盈利能力还有提升空间
上海是全国GDP最高的城市,有9家世界500强企业,实至名归。上海不仅金融实力领先,包括两家银行和一家保险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其在制造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水平依然表现出色。9家入围企业中,覆盖了汽车、金属产品、房地产、交运物流、工程建筑和生物医药等多个不同领域。
此外,有分析指出,今年进入榜单的中国银行共有10家,这10家银行利润占全部上榜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的41%。如果不计算银行所得利润,中国大陆上榜的非银行企业125家平均利润只有23亿美元。作为对比,113家美国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接近47亿美元。这一点从利润额排行榜就能看到端倪。榜单显示,全球最赚钱的十大公司分别是:苹果、沙特阿美、软银、中国工商银行、微软、伯克希尔、Alphabet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Facebook。进入前十的三家中国企业无一例外都是银行。
由此可见,上榜中国企业在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部分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此,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目前来看,不少企业仍面临着大而不强的情况,应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抢抓机遇、练好内功,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数量和规模方面的成绩值得肯定,同时要重视整体行业结构、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