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好“核”是关键!首期上海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结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3-05-19 16:51

摘要: 如何雕刻好这个“故事核”,正是此次培训班举办的初衷。

5月19日,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民协、上海市曲协联合主办的“首期上海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在市群艺馆结业。在为期4天的培训中,来自申城各行各业的近60名青年学员在专家指导下创作故事作品,学习故事演讲技巧。


延续故事文脉,弄清来龙去脉


据了解,本次培训班面向基层,首次采用“带作品入班”的形式,即讲演和创作学员需要分别带着作品和视频报名,通过评审方能获得入学资格。主办方则根据学员专业方向和自身特点,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导师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原上海民协主席何承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上海故事》主编方红艳等多位专家学者。


“故事是一种文脉,既然是文脉,首先就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培训班里,何承伟以《继承和延续中国故事的文脉》为题进行了集中授课。在他看来,故事自古就有,老百姓并不把故事看作文艺,而是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讲故事的能力无需培训,没有哪位老奶奶需要培训才能讲《狼来了》的故事。所以今天的课程其实是培训一种作为舞台表演的故事,它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是用语言的力量调动观众的思维,完成形象的塑造。”


老师在舞台上娓娓道来个中技巧,来自松江文化馆的周昱灿在台下听得津津有味。作为培训班创作组的学员,周昱灿也是一位讲故事达人。她创作过的小品《护照》《破产夫妻》等曾亮相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故事创作比想象中难度系数高,这次参加培训是想挑战一下自己,通过学习写出更好的故事。”


苏州评话艺术家吴新伯为学员授课。主办方供图


讲好中国故事,好“核”是关键


对此,著名苏州评话艺术家吴新伯也深有感触。“这几年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普及性越来越广,但有的故事人物有些简单化。”在他看来,故事的起承转合,语言艺术的逻辑性、合理性和丰富性决定着这个故事好不好听。培训班里,吴新伯就围绕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向学员们道出了他的经验和思考。


“时代变了,评话或者故事都要跟着变,比如以前评话都是两个小时的长篇,而现代人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看这么长时间的评话,因此微评话会越来越多。”吴新伯直言,多年来,苏州评话其实一直在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种类的养料,但方言始终是它的特色和生命线,可以做形式上的改变,根决不能丢。


习总书记一直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这里的故事,实际上指的就是故事核。一个好的故事核可以放到影视作品里、小说中,放到小品、歌曲等各个艺术门类,都能成就一个受群众喜爱的经典作品。


60名学员在专家指导下学习故事创作技巧。主办方供图


打通故事创作和讲演专业,培育新力量


但如何雕刻好这个“故事核”,也正是此次培训班举办的初衷。市群艺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告诉记者,早在1982年,市群艺馆就举办了“首届上海市故事会串”,十年间从本市延伸到长三角,不断发挥着上海故事在全国范围的引领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打下了日益深厚的群众基础。


比如刚度过十岁生日的上海市民文化节,每年都会在市民红色故事大赛、市民写作大赛等各项活动中,涌现出不少讲故事、写故事的新秀力量。每年的新人新作、群星奖的获奖作品,也都离不开一个个生动好看的故事核。“故事,这个为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正在当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助力着社会公众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的提升。”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陆琪雯也表示,上海民协和市群艺馆合作举办上海故事汇活动整十年,培育集聚了一批故事骨干。此次举办的培训活动,就是希望以此为契机,打通故事创作和讲演专业,发挥故事老专家作用,培育故事新力量,为讲好上海新时代故事,推动公共文化普及发挥作用。


头图为首期上海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结业。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国际博物馆日的龙吴路,上海博物馆...

125家博物馆减免费开放,“馆舍...

上海暂停笑果文化在沪全部演出,责...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