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曾经如是》复演引热议!短视频横行的时代,超长演出如何让观众坐得住?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3-02-22 19:06

摘要: 只有在内容和质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让观众坐得下、记得住。

由赖声川编剧并执导的话剧《曾经如是》,日前在上剧场结束了新一轮的复演。除了“双莲花池”的创意舞台呈现和200多个角色的生命历程,6小时的超级时长也引发热议。在短视频横行的时代,超长演出如何让观众坐得住?在《曾经如是》演后分享会上,导演赖声川、主演郝蕾和知名编剧史航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超级时长取决于丰盛的作品内容


“从编剧的角度来讲,创作的过程天马行空,就像《曾经如是》的第四幕,我是一口气一个下午就写完了,基本一字未改,十分酣畅。”然而,面向观众,如此庞大的一出戏是否容易被接受,赖声川的心里也曾犯过嘀咕。是不是太小众了?观众看起来难不难?观演体验会不会受影响?


毕竟,这台6小时的演出,内容跨越了近30年,场景从山村、雪山到城市不断轮转,故事体量包含了5幕81场戏,200多个角色,对导演的掌控力和演员的表现力都是极大考验。就连深耕舞台艺术多年的郝蕾也感叹,这种表演体验从未有过。



为什么一定要把作品做到如此长度?在赖声川看来,戏的长短是根据内容决定的,并非故意为之,如果为了遵循所谓“传统”的创作习惯而刻意将其缩减,反而会让作品大打折扣。


对此,知名编剧史航在观演后深有体会。“我觉得这就是这部戏让人不断回味的原因,他不仅丰富而且丰盛。”史航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丰富是你给我叫了100碗面、做了50份红烧肉,但不是丰盛,丰盛是鸡、鸭、鱼、肉、水果、红酒都有。就像这部剧里不仅有人物、动物,还有抽象的概念,不动声色地承载了大千世界。”


马拉松式挑战让观众甘愿被“折磨”


其实,这已经不是上海观众第一次面对超长演出的挑战了。今年春节前夕,赖声川的另一部话剧《如梦之梦》就率先亮相上剧场,全剧8小时的时长对观众来说更是马拉松式的挑战。但让人惊喜的是,该剧上演的一周里,这段从巴黎到上海穿越百年的传奇故事还是吸引了不少观众走进剧场“挑战极限”。



此次《曾经如是》复演同样如此,不仅有观众时隔三年赶来二刷三刷,经过疫情冲击,剧中对灾难和生命主题的探讨,甚至让《曾经如是》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关注与共鸣。


一位看过该剧的观众更是直言,“短有短的享受,长有长的过瘾,有些戏哪怕超长,也足够让人心甘情愿‘折磨’自己。”郝蕾也感叹,“我从这部剧里得到了一种表演的自由,每一场都不一样,我不觉得我在演,而是替雪莲活了6个小时。”


时长不必一概而论,优质才是根本


其实,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话剧舞台,从去年贺岁档192分钟的《阿凡达2:水之道》,到春节档173分钟的《流浪地球2》,如今的院线电影也越来越长,动辄两三个小时的影片已经不再稀奇。



观众真的能坐得住吗?剧场、影院真的不担心吗?申城一家影院的工作人员坦言,“超长”影片的确带来了排片压力,但单片片长增加并未让影院过于担忧。一方面是因为影片超长还未形成一种主流趋势;其次,在各档期中,“超长”作品通常是质量、关注度更高的“头部影片”;此外,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决定自己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决定因素还是质,而非影片长短。


史航告诉记者,“创作者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往往不是我们能不能做好,而是观众还有多少耐心给我们的这个作品。”特别是在刷短视频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习惯的当下,不少人认为,超级时长是引发观众吐槽的主要原因,但史航却不认同,“不是观众对作品没有了欣赏的耐心,究其根本是作品里没有让观众耐下心欣赏的东西。”


超长演出并不是问题,8小时的《如梦之梦》每年还在演,6小时的《曾经如是》仍有观众愿意二刷三刷,这就是答案。观众对优质作品的需求一直都在,适合多少时长不用一概而论,更不是招徕观众的手段,只有在内容和质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让观众坐得下、记得住。


(演出照为上剧场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超级时长+双莲花池舞台!《曾经如...

8小时话剧《如梦之梦》有了上海专...

上海市中心再添一座“入戏”之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