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暗下,大幕重启。随着说书人、著名演员刘金山的开场念白响起,三言两语间,老舍笔下浓郁的北京味道,在舞台上层叠而起。从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再到2022年3月,经过了三次延期与漫长等待,这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导演田沁鑫执导的话剧《四世同堂》,在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来到了上海,在时隔整整一年后,于8月26日至29日在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深耕新现实主义,白描式群像写生
《四世同堂》讲述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冠、钱三家人在抗日战争时期里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的故事。作为最擅长写“人”的平民作家,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使用百科全书式的写法,对17个家庭的130个人物进行了均匀而细致的刻画。而在话剧舞台上,田沁鑫导演则展开一场白描式的“群像写生”,在剧情跳跃间不失对细节的把握,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将老北平日据时期各阶层人物的思想变迁和挣扎困顿刻画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
三个小时中的戏剧中,既有北平老百姓过日子的纷繁热闹,也有国破山河的紧张,更有恒久不变的善恶交错和悠悠流淌的老北京文化,令人在观赏之余不禁赞叹老舍先生文学力量之伟大。
在本剧中,导演田沁鑫采用“新现实主义”手法,从煌煌85万字的原著小说浓缩成3万精华之言变成戏剧作品,几乎复原了半个多世纪前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西城“小羊圈”胡同,将祁家、冠家、钱家三户人家的院内、室内和胡同风情巧妙地呈现在舞台上,立体化还原民国北京人的衣、食、住、行。
将国家与个人命运交织,原汁原味呈现北平面貌
话剧《四世同堂》的剧本创作上,导演田沁鑫将原著小说的三部分直接转化为三幕话剧,将人物命运在八年中的成长变化及抗战中的家国情感与个人情感,国家命运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分布在三幕之中:第一段《惶惑》是卢沟桥事变之下北平“小羊圈”胡同的整体背景;第二幕《偷生》中人物命运分岔起伏,角色矛盾进一步激化;第三幕《饥荒》是个体的命运抗争,同时展现出战乱下北京老百姓深深的悲哀与痛苦。
在舞台展现上,话剧《四世同堂》从现代舞美设计理念出发,融合多媒体技术及写意写实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舞台划分为近景、中景、远景和左中右三户人家的场景生活,通过灵活多变的布景设计,呈现出异常生动的老北平胡同人家的生活面貌。结合灯光效果,让整个胡同仿佛变成了一幅可以翻阅的版画,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之上。
话剧《四世同堂》自诞生以来十余年来,备受观众喜爱,票房一路飘红,众多知名话剧演员和老戏骨都参演该剧。本次上海有刘金山、尤勇智、吴彼、师悦玲、靳大忠、姬晨牧等众多优秀演员担纲主演。京味儿话剧在疫情下的上海真是久违了,演员在三个小时里展现出生动、有趣、真切、精湛的表演,令上海观众大呼过瘾,感叹《四世同堂》是“戏保人,人保戏”的经典之作。
《直播开国大典》即将来沪首演,延续国话经典
很快,另一部同样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田沁鑫导演执导的话剧《直播开国大典》也将首次出京登台上海文化广场。自去年首演以来,它获得观众优异的口碑——“把开国大典写活了、演活了!”
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以1949年开国大典幕后的电台广播故事为题材,由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制作出品。在此之前,国内舞台还未有侧面视角描写开国大典的戏剧作品。自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完成第一轮演出后,便获得大量观众的认可与好评,不断打破“主旋律”题材在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
该剧主要讲述了1949年,两大隶属于不同阵营的电台,为了同一个崇高的目标——“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携手奋战,攻克各种技术瓶颈和设备问题,最终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而在舞台上,这段富有传奇色彩历史被分解为一件件小故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以及一段段充满悬念的剧情。
如何将主旋律题材变得“好看”?导演选取了“直播”这一独特视角来诠释这一种重大历史时刻,既以小见大,亦有独具新意。这部作品在舞美设计上进行了大胆有趣的尝试——以简洁有力的视觉装置来映衬出宏大的历史背景。“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的现代技术使得观众感受到舞台艺术和影像艺术结合的魅力;纵向舞台环境的设计,使得舞台边界消隐。
《直播开国大典》将于十月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