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龙舟诉乡愁!8月3日,由米子执导,历时三年打磨的纪实电影《回家,扒龙舟》在全国公映。一部长达105分钟的影片,以纪实的镜头、湖南方言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小故事,却引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观众为何会被打动?影片上映前一天,导演米子向记者道出了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
都市与乡村奇妙交织共生
“扒龙舟”是中国传统民俗,每年端午时节,湖南沅江两岸锣鼓震天,几十条飞梭般的龙舟在江中竞渡, 岸上游人声声呐喊为这场盛事加油助威。百舸争流中,古老的民俗一年年唤回了在外漂泊的游子,米子的弟弟米承华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端午前夕,为了传承龙舟文化,米承华暂时告别上海的工作,回到了湖南,组织家乡人民参与龙舟节,也让米子萌生了用电影记录故乡的念头。
电影《回家,扒龙舟》就是以米承华的视角展开,村中的留守老人、专程回乡的中青年,以及龙舟厂老板、当地企业家、村委会干部等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围绕扒龙舟这一叙事核心,都市与乡村奇妙交织共生的光影画卷就此展开。
影片中,有沅江龙舟竞渡的震撼画面,有地道的辰溪农村方言,有优美的山歌旋律,也有新农村的风土人情。米子把都市生活与家乡情结融汇一炉,以一叶龙舟诉说了她的乡愁,也道出了无数游子的乡情与乡恋,引发了不少观众共鸣。
上千小时素材100%原生态
米子对纪实电影一直情有独钟,从2007的纪录片《颍州的孩子》,到2010聚焦汶川地震的《劫后天府泪纵横》,她是唯一一位两度入围奥斯卡并获奖的中国制片人。此次拍摄,米子同样选择了用纪实的方式,真实记录下家乡的故事。
她告诉记者,从2019年决定拍摄这部电影起,自己就带着4组机器回到了湖南,从当年5月20日开始,一直到6月5日端午节,共记录了上千个小时的素材。
为了真实呈现,米子还要求摄像团队在拍摄时,尽量把机器放在被拍摄者的视线范围之外,让他们可以更加自在。最终,影片所有的拍摄都是一次性完成,没有排练和预演,原本想用的旁白最后也全部删掉了。
“我希望做到最真实的呈现,保证100%的原生态。”这份原生态还体现在语言上,全片从头至尾全部保留了湖南方言,“真实才有力量!家乡的故事就要用方言讲才更透彻。”
当然,米子的坚持也给剪辑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他听不懂,我就要把全部素材翻译成普通话。”后面又碰上疫情,整个创作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才把这部电影梳理出来,成为如今上映的版本。
“上海是我的艺术创作福地”
影片定档后,米子把电影的全球首映礼放在了故乡,把父老乡亲们接到了县城里的大剧院,一起观看他们自己的故事。米子说,这是自己送给家乡、家族和个人青春记忆的一份独特礼物。
不仅如此,电影上映前,米子还专程带着主创团队在上海组织了一场点映活动。这是因为,上海一直是米子艺术创作的福地。“谢晋导演当年拍摄《芙蓉镇》时,我还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因为这部电影,我来到了上海,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梦。《回家,扒龙舟》也是在上海立项,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支持,才让我们得以在疫情三年里可以安心打磨作品。”
把家乡的故事带到上海,米子希望《回家,扒龙舟》不仅是湖南人的故事,也可以寄托更多游子的乡愁、乡情与乡恋。据悉,这部影片已获得“2021东京国际电影节提名奖”“2021南非国际电影节提名奖”“2022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提名奖”,未来还会在国外发行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