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申”情|17个重点科研课题,近百人与运动员同吃同住!上海体育学院这样助力科技冬奥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2-01-23 10:31

摘要: 用科技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助力冬奥会成功举办。

奥运赛场,早已不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较量,背后的运动医学、科研保障,同样竞争得非常激烈。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上,一支来自南方的高校——上海体育学院近百名科研保障人员活跃在十多支冰雪国家队,与运动员同吃同住,支撑起“科技冬奥”的上海力量。



“6+2”模式提升中国速度


相比于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中国冬奥健儿,在雪上项目的表现并不是很突出。但在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中国健儿刻苦训练加科学训练,也在逐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去年11月27日,中国选手耿文强就在钢架雪车世界杯因斯布鲁克站上创造历史,以1分46秒04成绩,同英国选手维斯顿、德国选手格罗瑟尔并列冠军,让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在这个赛场奏响。


钢架雪车是竞速类项目,滑行时速可达120至140公里。耿文强在赛后表示,他在备战中针对性地补足了推车起跑速度慢的短板,这场比赛他成功推出了4秒94成绩,达到世界一流选手水平,也具备了北京冬奥会争夺奖牌的可能。


高炳宏(左2)和团队在一起


细节决定成败,耿文强迈出的一大步,源自于体能训练的“6+2模式”。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高炳宏有丰富的竞训跟队经验,过去长时间在跆拳道、游泳、帆船、赛艇等项目工作。2017年年底,高炳宏和他的团队加入钢架雪车国家队,建立起了一个复合型的科研医务保障团队,从身体机能监控和疲劳消除、训练负荷的测试和分析、专项能力、训练方法、动作技术结构分析、心理六个方面进行训练监控,同时给予营养和恢复,以及康复和体能两大方面的支持,简单来说就是“6+2”模式。


在整个科研和训练团队的帮助下,耿文强的上下肢协动能力增强,下肢力量和30米跑速度也都有了提高,成绩上的进步自然水到渠成。包括高院长在内,上海体育学院目前有10名师生参与了中国钢架雪车的备战工作。让高院长欣慰的是,他们不仅学以致用,看到了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也通过奥运课题攻关,收集到大量数据,能反哺于教学,为今后培养更多体育科研工作者创造条件。




自主研发多模态生物力学测试系统


早于高炳宏,今年62岁的刘宇教授是上海体育学院最早助力“科技冬奥”的科研人员之一。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备战办公室成立之初,便提出科技助力奥运的大方向,并招募了国内体育科技领域最资深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刘宇,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上海体育学院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宇是国际一流的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张家口崇礼的“雪如意”跳台滑雪赛场,承担着北欧两项等项目的比赛任务,现场,刘宇和他的团队假设了多模态生物力学测试系统。


(刘宇团队在架设采集仪器)


“现场有多台高速摄像机,可以快速地获得运动员的三维运动信息,包括身体姿态、起跳的速度、起跳的角度,以及产生空中飞行升力的攻角等信息。”刘宇介绍,“运动员的身上穿戴很小型的传感器,采集从助滑、起跳、腾空飞行到落地的全过程的速度和位移信息,为教练提供实时、准确、量化的数据,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


这一中国人自主研发集成的多模态生物力学运动数据采集技术,让国家队北欧两项的外籍主教练也竖起大拇指,称“在欧洲都没有看到过”。


自力更生培养冬季项目体育人才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冬季项目高水平专业人才比较匮乏,但利用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中国自力更生培养体育人才,一批批冬季项目专业人才队伍应运而生。


如今,当你走进位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科学创新研究院,视线想必会被入口处一块非常醒目的名牌所吸引,上面写着:“上海体育学院,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的,全国的体育类院校中,只有上海体育学院一家获此殊荣。




据了解,上海体育学院承担了17项“科技冬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和课题,领衔开展的“冬季项目运动员技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两年多时间里,已经完成对接我国多支冬季项目国家队和训练基地,全面开展相关科技攻关研究与科技支撑服务。


目前,该院校投入近百名科研保障人员与运动员同吃同住,为单板滑雪队、钢架雪车队、高山滑雪队、速度滑冰队等十多支国家队提供科研保障,在跳台滑雪、U型场地技巧、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高山滑雪、速滑、等项目的运动训练测试、运动损伤预防、护具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包璐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冰雪“申”情|在显微镜下一针一针...

谷爱凌哪天出战?武大靖能否卫冕?...

中国花滑队冬奥阵容敲定!“葱桶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