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讲述中年人爱情的电影刷爆了上海人的朋友圈,豆瓣开分8.3,12月24日上映至今票房已突破1亿元。一位上海爷叔和三个貌美如花的女性,中间夹杂着另外一位爷叔的异国情史和两次饭局,没有任何一分钟称得上激烈的场面,却也没有一秒钟掉下来过,《爱情神话》成了2021岁末影市的惊喜。许多观众观影后的感受是“看了这个片子想去上海了!”那么,《爱情神话》究竟为什么好看?
沪语入电影,含量到新高
毫无疑问,全程沪语对白是该片的最大特色之一。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上海,主演也几乎全部由上海籍演员担纲,全程沪语对白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其实,从方言电影的发展来看,沪语含量如此高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其实凤毛麟角。
上一部还要追溯到1994年的《股疯》。不过,当时影片上映时,也是分地区投放了沪语和普通话两个版本。随后,侯孝贤拍摄的《海上花》上映,电影里,苏州老鸨、广东嫖客或是朝廷命官,所有人几乎是用九腔十八调的上海话“嘎三胡”。
再到《罗曼蒂克消亡史》,又是一部由北方演员主演的电影,虽然使用了一部分沪语,但清汤寡水的洋泾浜并不足以让观众解渴。当时就有影迷疑问,上海的成长是不是伴随着上海话的消亡?直到2021年末,《爱情神话》的出现让沪语入电影的“含量”达到新高。一个90后的山西姑娘用自己的电影处女作,让东西南北的观众通过她的方式愉快地接受了上海话以及用上海话传播出去的现代都市文明。
其实,《爱情神话》中也并不全是正宗沪语。比如在一场群戏里,饰演徐峥前妻的演员吴越说了一句“剩饭也有野猫抢”。其实,上海是不大讲“剩饭“的,而是说 “冷饭”。但是如果在这里真的用了“冷饭”,只怕又会引起歧义,至少听懂的观众更少,传播效果也会打折扣。这是方言的多样性,也是导演的聪明之处。如邵艺辉所说,“毕竟我们不是普及沪语的教学片,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至于如此大胆地全片使用上海话,影片监制同时也是主演之一的徐峥表示,“上海话其实本身是很富有韵味的。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本地年轻人都讲普通话了,方言里面所蕴含的地方特色、人文情怀渐渐也在丢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有一部用上海话表演的电影。”而从表演的角度来说,徐峥也直言,用自己的方言进入角色时已经不需要表演了,那种状态是松弛而享受的。
的确,电影是需要方言的,因为方言当中毕竟包含着更多的情绪、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地方特色,这是许多普通话电影无法达到的。如今在国产电影中,观众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方言的出现,而大家也已经习惯了在观影时看字幕,因此,“无论电影里是讲上海话、外国话,还是讲重庆话、云南话,其实没什么差别,这是一个全世界人都能看懂的爱情故事,上海只是一个元素。以这样的心态去传播上海的文化,即便是不会沪语的观众,看了也会发现其中有趣的地方。”徐峥说。
让上海生活的精致自然流露
除了全程沪语,《爱情神话》还把镜头对准了上海的市井生活。徐峥饰演的老白日常以教画为生,一心追求马伊琍饰演的单身母亲李小姐,然而他的富婆学生格洛丽亚(倪虹洁饰)和前妻蓓蓓(吴越饰)偏偏又出来搅局。周野芒饰演的死党老乌则只会夸夸其谈,无论是追女友的爱情,还是办画展的友情,都帮不上什么忙。剧情就在“三个女人一台戏”和两位“爷叔”的无所适从中随波逐流,最后落在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同名电影上,满是自嘲意味。
影片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分钟称得上激烈的场面,但让人惊喜的是,却也没有一秒钟掉下来过。《爱情神话》里的上海生活,就像是万花筒里的珊瑚片,细细地闪着调皮的光。
比如影片中,老白的家门口有位看透一切的金句达人小皮匠,眼毒得能辨认Jimmy Choo的真假,张口就来英文版格言警句,每天有固定的coffee time。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看似无关紧要,却自然而然地揭开了上海人闲适精致生活的一面。
这样的画面或许会让许多人想起《长恨歌》里王琦瑶备菜时的场景:“一只鸡,片下鸡脯肉留着热炒,半只炖汤,半只白斩,与盐水虾、皮蛋、烤麸一道,算四只冷盆。”天塌地陷,也挡不住上海人过生活。
过去,上海人因为爱过日子,常常变成全国人民的调侃对象。比如以淞沪会战后沦为孤岛的上海为背景的抗战剧《红色》中,张鲁一饰演的徐天在谋划对抗日本人行动时,手里就一直掂着一尾滴着水的活鱼。到《爱情神话》里,上海男人依旧温柔而顾家,同时,马伊琍的“作”、倪虹洁的“娇”、吴越的“嗔”,也让观众看到了上海女人独立强势的一面。
有人说,《爱情神话》里的上海生活不真实。当然,电影本就不存在完全的客观,只是接近真实。导演邵艺辉也坦言,“我不能展示一个真实的上海,我的诉求是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上海,我也只能展现一个我熟悉的或者我眼中的上海。”
但不可否认的是,《爱情神话》的上海浓度极高,它把魔都的精致、文艺、烟火气,上海多元文化的包容力,以及上海人的精明、飒爽都拍得十分生动,这是一个非常上海的故事,但故事里的家长里短,所有人都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