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国乐推广,弘扬海派文化,10月1日,由上海音乐厅与幻维数码联合主办的“何似在人间——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即将在上海音乐厅四楼艺术新空间正式开展。“新国乐”主题下,五大空间如何将民乐与光影科技完美融合?沉浸式感受最潮国风是种什么体验?9月28日下午,记者走进上海音乐厅提前探营。
五大空间对应五种人格意象
28日下午,记者刚迈出音乐厅的电梯时,就听到了悠扬的琴声缓缓传来。上海音乐厅四楼的整个空间已经被不同的光影笼罩,仿佛进入了古代仁人雅士的世界。
顺着“新国乐”主题的指引,五个展厅依次揭开面纱。工作人员还没来记得导览,经典古琴曲《梅花三弄》就将记者吸引到了中式庭院构筑出的第一空间“琴者,情也”。
在这里,观众可以在《流水》和《梅花三弄》的乐声中,与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和焦尾来一次亲密接触。整个空间看似简洁,但当记者尝试抚琴时突然发现,面前的画卷呈现出了不同的影像变化。原来,这四床古琴已经与庭院四周的卷轴垂幕影像悄然联动。
这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展览的灵感其实取材自《礼记·乐记》,选取了五种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人格意象,作为五种不同的国乐情绪解读,希望通过对于曲目、乐器、音乐历史典故的深度解读和意象化的处理,为观众呈现出更生动有意蕴的“国乐”和“国风”面貌。因此,五大空间依次对位了不同的人格意象和民乐态度,比如高士、侠客、将士、佳人、智者。
虚拟小囡演奏民乐,童趣又古典
不仅如此,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章喆和他的团队,还特别通过交互技术加持,为展览增添了一份“科技范儿”。当观众步入五个空间,结合了音乐、全息等交互体验的装置将不断被触发,营造出一个真正“沉浸式”的国乐空间。
比如在以鼓为核心元素的第三空间,伴着《秦王点兵》的音乐,观众就将走进“军营”,体验将士击鼓号令大军的震撼仪式感。敲击鼓上的互动装置,鼓面上将投射出鼓舞将士的关键词,观众在不同方位同时敲击,还将现场上演一曲激昂的鼓乐合鸣。
而整个展览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属第四空间的一位虚拟小囡。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个沉浸式的投影秀空间,四周一片青绿山水影像,正中一面巨大的扇子是投影秀的主体,扇子上跃动的正是“鬼马小妹”。
方靓告诉记者,这是上海音乐厅和幻维数码专门为此次展览打造的一个虚拟形象,在这个展区中,有些胖、甚至有点丑的鬼马小妹将穿越山峦、流水、亭台、水榭等古风场景,演奏笛子、古筝、阮、二胡、羯鼓5种民乐乐器,在充满童趣又颇具古风的氛围中带领观众感受民乐魅力。
保护建筑的同时求新求奇
五大空间,各具特色,连起来又仿佛一幅丰盈而生动的古风画卷。看着来探营的记者拍手称赞,此次展览的创意总监章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告诉记者,当前,国内的国风展览虽然很多,但以民乐为切入点的仍是少数,特别是在一座91岁的古老建筑里做展览,挑战更是无处不在。
“事实上,我们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策划了,音乐厅是文化保护建筑,在这里实施的任何技术都要既可控又可靠,不能对场馆有一丁点破坏性,同时还要平衡在新媒体上求新求奇的突破,难度就更大了。”
章喆透露,为了配合国风主题,策展团队最初曾设想过在场馆中营造一种烟雾缭绕、人间仙境的感觉,但是考虑到长时间使用干冰和烟雾会对建筑有伤害,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不过,章喆坦言,正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才有了如今呈现的这一版本,更具创意,观众的体验感也更佳了。
更多艺术空间被打开
其实,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出要建设演艺新场景、拓宽文旅新场域、发展产业新链条三大新业态,推动演艺深度融入现代生活。
而作为上海的文化地标,91岁的上海音乐厅在见证了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拥抱新时代、新科技。特别是去年修缮归来后,上海音乐厅在推动文旅融合上进行了多次跨界尝试。
从以“国潮最自得”为主题的“mini音乐节”,到沉浸版芭蕾《难说再见》,再到此次的“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上海音乐厅室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空间被打开。
方靓表示,此次展览是上海音乐厅在探索如何用多元方式传播中国优秀国乐的一次尝试。第四空间的“鬼马小妹”就是这次探索的一个惊喜成果,“去年我们开发了一款贝多芬盲盒,结合贝多芬250周年展览推出,收获了不错的效果。今年,我们也希望通过全新的卡通艺术形象,拉近普通观众与中国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助力‘演艺大世界’的建设,也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