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第十四届全运会将在陕西西安闭幕。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十四运会上海市代表团常务副团长徐彬在总结时为全体上海健儿点赞,他表示,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将,还是冲劲十足的青年选手,上海运动员的表现都很棒,“希望这份精气神能够转换为各行各业勇攀高峰的正能量,我想这也是全运会的意义所在。”
老将们的坚持令人动容
一个多月前的东京奥运上,上海健儿6人次在5个项目上,收获5枚金牌,创下历届奥运会参赛最好成绩。这份热度和努力延续到全运会赛场,特别是参加了东京奥运会的选手,无论是许昕、钟天使、黄雪辰这样的老将,也有陈芋汐、陆佳雯、唐钱婷这样的新秀,都拿出了非常亮眼的发挥,在东京奥运会有所遗憾的范忆琳、张东霜,也分别在全运会的高低杠和帆船激光雷迪尔级比赛中夺金。
“这些(老将)运动员让我看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坚持的力量。年轻运动员则是未来的希望,全运会的赛场上他们初生牛犊敢打敢拼,代表了上海竞技体育的未来。”徐彬说。
(高鹏在比赛中)
相比于争金夺银,运动员在场上展现出的顽强拼搏精神,更加令人动容。奥运会之后,赛艇选手张灵、陈云霞连轴转,更是分别参加了3个项目,体能达到极限,4个比赛日连续划了10次两公里,最后拿下双人双桨金牌以后,两位运动员都倒在地上很长时间说不出话。
“还有沙滩排球的高鹏,他的踝关节韧带撕裂,但还是坚持打完每一场比赛。四分之一决赛时我看得特别心疼,最后他几乎是在沙地上用一只脚在打。”徐彬说,“这些都体现了运动员在赛场上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顽强拼搏的精神。希望这份精气神能够转换为各行各业勇攀高峰的正能量,我想这也是全运会的意义所在。”
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双丰收
本届全运会,竞技体育项目方面,上海共有703名运动员在31个大项、254个小项中获得全运会决赛资格。
徐彬表示,由于人口不及很多省份,因此后备人才数量不足一直是上海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块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体育用不懈的探索闯出了新路。
(范忆琳)
“现在主要有三种培养模式,一是传统体校的模式;第二是体教融合的模式;第三是社会力量的模式。”徐彬介绍,特别是社会力量方面,上海市体育局从2020年开始正式在全市范围遴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目前已经命名了35个,“社会力量办训拿到的金牌数量,接近总金牌数的三分之一,体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潜力。”
而在传统体校方面,上海37所体校中的20所被评为国家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9所是国家级重点基地。在体教融合方面,目前上海市已经拥有800余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其中有65支二线运动队,涌现了如陈云霞等众多人才。
(73岁的奶奶级选手沃霞芬)
除此之外,群众体育项目方面,有40名运动员获得5个大项21个小项的决赛入场券,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围棋以及展演的龙舞等项目,上海选手都有精彩发挥。其中,73岁的沃霞芬夺得乒乓球70岁以上组冠军。
“今年的城市业余联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坚持了线下线上结合模式,吸引了大量市民参加,据统计到全运会前已经有200万人次的市民参与。”徐彬说,除了组织更多群众赛事之外,上海也在其他多个方面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比如提供更多更便捷的运动健身场地,更多下沉到社区的体育健身指导,更多对体育运动的宣传推广等。
科技助力体育运动发展
在利用多种模式充实后备人才培养的同时,上海体育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提升体育科研和医疗保障方面的实力。
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周期里,恰逢上海跳水奥运冠军陈芋汐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半年时间里,她的身高从1米46蹿到了1米54。就在这时,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配合国家跳水队,开始对陈芋汐进行个性化的膳食评估与指导、机能测试和定期问卷跟踪调查其睡眠和焦虑情况,有效帮助运动员克服了生长发育给身体机能和训练状态带来的种种挑战。
中国帆船帆板队此次征战东京的技术保障就得益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级实验师朱谦和他的科研团队。自行车运动员钟天使奥运蝉联冠军的背后,得益于上海市科委和几家科研机构的合作合作支持,对骑行服减阻进行了专门的团队科技攻关,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多年来,上海体育对运动科学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助力体育的发展思路也在上海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徐彬透露,目前以崇明基地为主体的上海竞技体育科研中心,已经先后建立了运动员生理学、营养学、睡眠恢复、模拟极端环境等7个实验室,未来还会按照国际领先标准建设更多实验室。
“不光是引进先进的设备器材,更是引入全球最领先的集成收集数据,集成分析的方法和理念,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努力,把我们整个科技助力的水平提得更高。”徐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