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推出的四场“建党伟业”专题音乐会刚刚落下帷幕,7月3日,上海交响乐团又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四部委约新作的演出版权。
无论是专业乐团,还是非专业的学生乐团、市民乐队,只要对作品有兴趣都可以来演,开放时间长达2年。作为一家对标国际的一流专业乐团,上交为何作此决定?他们的决心和勇气来自哪里?日前,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向记者道出了她的思考。
“一次性”作品频现引发忧思
近年来,国内的各大文艺院团每年都会拿出不少委约作品,新人新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频繁涌现,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演艺市场的繁荣。然而,细细品味,这些作品中真正让人记得住的却少之又少。
过去的作品许多都耳熟能详,传下来的成了经典之作。再看今天的新作品,很多甚至在演了一两次后就被束之高阁。为什么会这样?这些作品到哪儿去了?已经成为了业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国内历史最为悠久、最具影响力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一直在积极探寻其中的原因。在周平看来,这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有一定关联。“比如以前文娱的东西比较少,大家就是打开电视机,听到以后传播效率很大。现在各家都在委约新作品,看上去量是多了,但现代信息手段也越来越发达,所以实际上是被打薄了,每个作品的传播度反而越来越小。”
试演、巡演走出传统机制“围墙”
怎么避免所谓“一次性”作品的出现?上交决定从提高新作品的演出频次入手。比如今年上交为庆祝建党百年,同时委约了出生于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的四位作曲家,以不同的艺术触角谱写出了四部不同时代主题的作品——《中国颂》《父辈》《逐浪心潮》和《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
为了让这四部新作走出传统的“围墙”,上交在音乐创作生产和演出机制上开启了新的探索。“正式演出前,我们先进行了片段试演,由专家提意见后再去修改。随后,我们又第一次尝试携委约作品先到全国巡回首演,让各地观众先一睹新作风采。最后我们又回到上海驻场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新作品的传播度。”
不仅如此,上海的四场《建党伟业》专题音乐会还邀请了多位年轻的音乐家加盟。当“80后”“90后”乃至“00后”的青年指挥家轮番登台挑起大梁,年仅15岁的小号演奏员吴雨霖吹响《中国颂》时,中国交响乐的新人新作也在上交音乐厅的舞台上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在庆祝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新时代的作品、年轻艺术家的声音更应该被听到被记住,这也是对艺术和信仰的传承。”周平说。
学生乐团、市民乐队都能来演了
更让人欣喜的是,上海交响乐团的探索还不止于此。为了让这四部新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上演和传播,四场音乐会刚刚落音,周平便对外公布“只要对作品有兴趣,不管是专业、非专业团体,我们都欢迎大家来演!”
周平告诉记者,上海交响乐团和四位作曲家很早便在合同里约定,自四部作品交稿之日起两年内,乐团被授予专有权。此次上交将开放演出版权的计划告知四位作者后,也得到了作曲家们的积极拥护。
对于是否担心非专业乐团演出效果的问题,周平坦言,开放权限后,上交会跟进落实后续服务,协助解决四部作品的谱务问题,并且会将四部作品的演出录音、录像上传到上海交响乐团的数字音乐厅,供有需要的团体参照。每个团体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演绎其中的某一个乐章、某一个选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观众接触新作品、了解新作品、传播新作品。
据了解,即将到来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上,夏季音乐节学生节日乐队就将为杨帆的《父辈》带来一场青春版的演绎。尽管是从18分钟的原作里截取选段来排练和演出,周平依然充满了期待。“名曲都是经过无数次演出才沉淀下来的,新作品也要不断打磨、不断演奏、不断传播才有可能成为新经典,这是一个起点。”
不断磨砺,新作也将成为未来的经典
过去,中国交响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但演出机会有限成为了这些作品广为流传的“瓶颈”之一。如今,虽然这样的现象仍然存在,但今年,上交带着委约的四部作品,从试演、巡演、驻场演出到向全社会开放版权,已经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这不仅为这些新鲜出炉的原创作品搭建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也让这些新时代的新作品在一次次的演绎中不断接受着市场和听众的检阅,助力音乐家不断打磨精品。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作品加上年轻音乐家的演绎,也可以让更多中外观众从中看到中国艺术的最新面貌和未来的希望。
周平期待着,接下来有更多音乐爱好者能够参与进来,成为四部作品的演绎者、传播者。而通过一次次的演绎,这些新作品也必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经典从何而来?就是在无数次的传唱演奏中,如大浪淘沙般留存下来的、被更多观众所喜爱的曾经的新作。
可喜的是,上海交响乐团正在掀起这股浪潮,正如此次驻场演出中年轻的指挥家们挥动的那根“魔棒”一样,他们一头握着的是上交力推新人新作的决心与勇气,而指挥棒的另一头则指向了上海交响乐的未来——用新理念、新机制为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作新经典开启远航的新征程。
部分为上海交响乐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