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黄建新:主旋律电影走向国际化,不能丢了自身特点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1-06-19 20:01

摘要: 当主旋律电影成为国内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拍出时代新意,更多地触动当代年轻观众?

6月19日晚,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金爵奖各大奖项逐一揭晓。作为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这几天,黄建新一直忙着为参赛影片评审。几天前,他刚刚迎来了自己67岁的生日。作为一位有着48年党龄的老党员,黄建新一直奋斗在影视创作的第一线。


今年电影节,由他执导的《1921》就作为开幕影片接受了第一批观众的检验。从“建”字三部曲到《1921》,从导演到评委,黄建新见证了中国主旋律电影一路走来的历程。当主旋律电影成为国内市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拍出时代新意,更多地触动当代年轻观众?后续走向国际化的条件又有哪些?本届电影节期间,黄建新向记者道出了他的体会与思考。



2021的《1921》要拍出时代新意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黄建新曾执导过《黑炮事件》《站直啰,别趴下》等一系列国产佳作。他的作品曾多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并屡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曾一度是黄建新早期作品的代名词。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黄建新开始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电影怎么样才能够使其他民族国家的人也能够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于是,有了后来的“建”字三部曲。甚至许多观众一度已经习惯了边看电影的宏大叙事,边在红色大片中“数星星”。


然而,十年过去了,一切都要变得不一样。怎么拍出时代新意,与今天年轻的观众产生勾连,成了黄建新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于是,从最早接手《1921》的拍摄起,黄建新就坚定了一个信念:用当今的心态去拍,要找到一百年前和今天年轻人间的共同点。


黄建新不断强调,这是2021的《1921》,如何抓住当代人看这个故事的心态?他将目光瞄向了青春。“青春本身就是贯穿了一百年的最大的共同点,所有人都曾经年轻过。那种纯粹、革新、好奇心,这是生命的过程,没有什么替代得了,这就是能跨越时间。击中人们内心的东西。”



于是,在《1921》中,观众看到了无数青年演员的身影,毛泽东刚出现时也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打工形象,扛着包干活;刘仁静、王尽美刚到上海后,满心好奇地去大世界玩哈哈镜。“以往我们有时候拍得高高在上,观众觉得挨不着,感觉有点像受教育,或者是有点仰视,有时候观众说,仰着看有点累,我想平着看。我们才会发现,其实那些伟大人物不是这样。”在黄建新看来,百年前的伟人们在成长期间与今天的我们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比如青年人的朝气。


“电影要想打动人心,并不意味着创作要一味地迎合观众,更不是为满足许多观众的审美口味而杜撰。主流价值观电影的创作,应从当代人对人性本身的关注出发,来采撷史实、现实当中的动人故事加以组织。”基于这样的坚持,黄建新最终完成了预期中“青春自然流露”的刻画。电影节首映会后,有位观众曾流泪感慨:这个戏里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演员,只有角色。这让黄建新十分欣慰,“这是最好的评价。”


从上海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力


回到历史现场、拍出时代新意、展现青春朝气,这不仅是《1921》留给观众的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也在贴近当下,让观众不再仰望。比如黄建新参与创作的另一部主旋律电影《长津湖》也已杀青,影片将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为观众讲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黄建新看来,故事是电影的核心,所有的人物都附着在故事上,虽然这个故事可浓可淡,可复杂可简单,但一定要有这个前提。因为有了故事,全世界的观众才都能够看懂。作为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这也是黄建新评选作品的考量标准之一。


其次,在黄建新看来,电影节有它的独特属性,这是具有审美倾向的一种电影活动。“电影节的观众永远不等于市场的观众,看电影节的观众水准相对较高,对电影审美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对评委们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建新笑称,自己参与过许多电影节的评审工作,全都会吵架。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吵架,让评选越吵越清楚了。“毕竟最后要选出一部,争吵可以保证电影在竞选过程的基本公平。虽然各国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希望找到人类共通的东西,能够打动我们、对我们有所启发,同时具有丰富电影表现内容、有独特表达方式的作品,推荐给大家。”


尽管接受记者采访时,评选结果还未揭晓,但让黄建新欣慰的是,在新冠疫情对全球电影制作都造成巨大冲击的情况下,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依然收到了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4443部,作品数量为历届最高。


“要知道,过去一年,全世界电影是在减产的。可是依然有那么多作品愿意来到上影节,这意味着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全世界电影节的范畴内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这是电影人向世界展示创作力的极佳窗口。”黄建新话语中透着自豪和骄傲。


电影国际化依托于祖国的强大


的确,如黄建新所说,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力与潜力。尽管参赛影片并非市场化的商业大片,甚至许多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但正是因为有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许多青年电影人从上海出发,一点点成长,慢慢扩大着华语电影世界的版图。就连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马可·穆勒也不住地感慨:中国几乎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



这让黄建新想起了今年五一档的盛况。“大家都觉得今年五一都没有那么多国际大片了,结果创下了五一档期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这就是我们庞大的市场量,而且电影可能跟我们民族审美很接近,中国观众爱看电影,这是我们做电影的人挺欣慰的一件事。”黄建新说。


不过,电影大国并不等于电影强国。当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声量越来越高,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份额的比重愈发突出,关于“中国主旋律电影能否走向国际舞台”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电影从业者的思考。


对此,黄建新坦言,看待“主旋律电影”应当更多注意到作品的思想内涵、价值观表达,而不是仅在于一个标签、一种归类。“我们说的主旋律电影在国际上叫主流价值电影,任何的商业电影都是主流价值观,正义一定战胜邪恶。如果正义战胜不了邪恶,那就是文艺片了。”


至于主流电影的国际化,在黄建新看来,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电影问题。“如果我们国家的经济强大了,我们的文化具有了世界属性,具有全人类都能接受的条件,自然就国际化了。先把自己做好做强,(想追求国际化)单靠追别人是追不着的,还可能丢失了自己的特点反而不行了。”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为观众制定全新高水平影音标准,我...

高校助力填补人才缺口,行业标准铺...

探寻主旋律商业电影的国际表达!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