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上海博物馆继2007年“海上锦绣——顾绣珍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次珍贵丝绣特展,将展出上博馆藏中国明清缂绣精品27 件(套),辅以书画8幅(组),呈现一派丝理丹青的艺术妙趣,唤起人们对于书画与缂绣之间的联想,使观者饱览丝绣的非凡技艺与高雅格调。
多数明清缂丝与刺绣书画为首次展出
缂丝与刺绣,其取径书画,走梭行针如挥毫赋彩;又融入丹青艺术,运丝之理融于画意之间,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风景。展览分为“明清缂丝书画”与“明清刺绣书画”两个部分,除部分顾绣藏品外,皆为首次展出。
第一部分为“明清缂丝书画”。缂丝作为一种织造技法,在宋代汲取绘画艺术表现手法和观赏方式后呈现出新的样式,缂与画的技艺互通互补,相得益彰。明清缂丝继承宋元缂丝书画气韵,题材则人物、山水、花鸟等俱全。颇具特色的一类有气势恢宏的巨幅画作,多以山水、楼阁和人物为题材,如仙凡故事或山水名胜等。
另一类则心思营巧,以雅致的小幅画卷、册页或者扇面为样式,力求每一处都精工细作,方尺之间所见竹石、花卉和虫草等,摹画如真,缂绘难辨。明代缂丝画呈现出朴拙可爱的风格,工艺细腻,缂出图案后略加补笔,令人爱不释手。清代缂丝风格逐渐转向,画面更为精致妍丽,色彩明媚鲜亮,中后期则大量以绘补缂,渐为时尚,蔚然成风。此单元将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馆藏11件(套),共17件缂丝画。其中有画心宽118厘米,纵164厘米的缂丝巨作《群仙拱寿图》,亦有作为手持精巧之物的缂丝画纨扇。
第二部分为“明清刺绣书画”。此单元将首次展出上海博物馆藏16件(套),共28件刺绣书画。其中不仅有顾绣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作品,如馆藏一级品韩希孟顾绣《花鸟虫鱼》册;还有一件珍贵的明代宫廷绣佛图,由安喜宫施,为明宪宗二十五岁生辰祈福用,是目前罕见有明确纪年和用途的宫廷用画绣之物。除此之外,晚清著名沈氏姐妹的早期作品也从未展出过,如沈寿刺绣《花鸟图》一套四幅和《楷书七言诗文》一对,以及稀见的沈立刺绣《草间卧虎图》。
国内首次出现巨型文物安全镜框
在辅助展品的展陈方面,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明清针法图灯箱,还将缂丝书画、顾绣历史和技艺发展过程等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浅显易懂的展版图谱展示给观众。作为上海博物馆藏国宝级文物的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虽其真迹因条件限制,不能现身展厅,但通过展厅中高清放大近两倍的照片,观众也能清晰看到这件作品的绝代风华。此外,观众还可以扫码获取“朱缂法”的导览说明及3D视频,一窥其神乎其神的缂丝技艺。
展厅中还置有一台传统缂丝织机,使观众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缂丝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博研究人员为展览特别制作的缂丝织机复原3D视频,首次清晰呈现织造中“通经回纬”的特殊工艺细节,并独家动态呈现10种主要缂丝技法,展现缂丝工艺的珍贵与独特。
由于织绣书画类文物异常脆弱,文物保护要求较高,在综合展览陈列和文物保管两方面的需求之后,上海博物馆为已装裱的缂绣画片专门设计制作了文物安全镜框。其中,为明代缂丝《群仙拱寿图》这样超过三平米、超大尺幅的作品制作巨型文物安全镜框,在国内尚属首次。以往观众难以看到丝织文物上的许多精彩细节,此番经过上博人的共同努力,本次展览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在灯光布控、挂靠布展、温湿度等多方调试下,最终实现了展柜进深缩短近一半距离的展陈方案,画面距观众基本保持在30厘米,做到真正让文物贴近观众。
本次展览将于5月21日免费对外开放,并持续至2021年7月18日。考虑到缂绣文物的脆弱性,展览时间仅为两个月,并且部分珍贵文物将于5月31日、6月28日进行轮换。展期虽然有限,上博仍将以展览图录、文化普及读物、现场和在线导览等多种形式记录呈现展览的精彩内容,让观众在参观之余和特展结束之后,仍能继续品味欣赏文物本身的技艺之美,引发起人们探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