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6月,在充斥着靡靡之音的上海,各界名流奔走相告,纷纷走进电影院去看一部默声片。这部电影并不是由当时的知名导演拍摄,却引得社会各界热议,连续上映近三个月,并成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这部电影就是《渔光曲》。
而今,八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电影人多已过世,但影片中小猫吟唱的那首《渔光曲》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影迷。近日,该片在修复过后在沪重映,又勾起了一波老影迷的童年回忆,也带我们走进了《渔光曲》的故事。
连映84天创票房奇迹,
上海“渔光邨”应声而起
“第一次看《渔光曲》是在1999年秋天,当时,(第四届)上海电影节正在举行。我家在杨浦,一早骑着自行车到徐汇就是为了看这部电影。”还没走进影院,69岁的白钦辉就感慨万千。
他告诉记者,自己对《渔光曲》的感情都是来源于父亲,“他是王人美的影迷,在当年也很时髦了,王人美参演的所有影片他几乎都看过,对《渔光曲》那是特别喜欢,每次在厨房里做饭时都会哼唱几句。”那时,年少的白钦辉不明白,一部没有台词的默声片能有多大的魅力。
直到1999年自己第一次观看了这部电影,白钦辉才有了些许改观。“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猫在海面上撒开渔网捕鱼的那个画面,虽然是黑白的,也没有台词,但还是可以感受到王人美洋溢着的那种青春气息。”白钦辉说,当影片结尾处响起那首主题曲时,他更是莫名湿了眼眶。
白钦辉记得父亲曾经提到过《渔光曲》在上海的轰动情景,“连续放映了三个月,听说当时还有一个超级影迷连看了12遍。愚园路那儿不是有个‘渔光邨’嘛,就是当时电影最火的时候建成的,直接以电影命名。”
此次《渔光曲》在沪重映,白钦辉特地让儿子买了票。经过修复,影片的画面已经清晰了许多。当无数影迷在大银幕上再次重温这部80多年前的影片时,白钦辉或许也在重温着他和父亲的回忆。
聂耳客串渔民
第一代群众替身演员从此诞生
与白钦辉一样,家住虹口的曾爷爷对《渔光曲》也有一段别样的情怀。不同的是,他是因为聂耳才关注这部电影的。曾爷爷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喜欢看名人传记,自己又住在聂耳旧居附近,因此对他有一定了解。
此次来看《渔光曲》,曾爷爷也是做足了功课,还到图书馆翻看了不少报纸文摘。听到记者采访,开朗的曾爷爷立刻化身导赏员,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当年,聂耳创作了很多电影的主题曲,所以和电影界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渔光曲》拍摄时,导演蔡楚生邀请了聂耳给影片做音乐指导,他本来没有演出任务,但有个演员因为水土不服病了,聂耳就临时顶了上去,客串了一个遭遇海上风暴的渔民。”曾爷爷说,虽然是客串,但聂耳十分认真,为此还学会了摇橹、撒网捕鱼等等。
让人惊喜的是,当时,因为《渔光曲》的拍摄,还使一个土生土长的渔民成为中国第一代群众替身演员。原来,当时电影正在拍摄一个渔民在海上遇难翻船的镜头,但因为演员经验不足,表演了好几次都翻不了船。导演蔡楚生很是着急。
此时,一位渔民恰好捕鱼归来,蔡楚生就邀请了这位渔民代替演员表演。“这样的故事有很多,现在叫幕后花絮,其实是一个道理,带着这些故事再去看电影,就有意思多了。”曾爷爷笑呵呵地说。
经典之声经久不衰
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老片”
记者在影院看到,此次老片重映,前来观影的虽然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影迷,但偶尔也能看到年轻观众的身影,黄怡就是其中之一。不同于老影迷的情怀,黄怡是一位电影专业的研究生,此次观影,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她告诉记者,虽然这是自己第一次看《渔光曲》,但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其实早已看到过《渔光曲》的身影。“比如之前张艺谋导演的《归来》,里面的主题歌《跟着你到天边》就是以《渔光曲》曲谱为蓝本填词创作的;之前亮相2020年春晚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那段蒲扇板凳舞也是伴随着《渔光曲》的旋律,把大家带回到了1940年代的上海。”
黄怡记得,课堂上,老师曾这样介绍《渔光曲》——“这是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考研资料上也清晰地记录着:1934年6月14日,电影《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那一年,上海遭遇了60年所未逢之酷暑,《渔光曲》便在那流火一般的季节里连映84天之久,一举打破了此前由《姊妹花》所缔造的六十天的国片放映记录。一个个数据都记录着中国电影走过的历程。
在黄怡看来,虽然80多年过去了,生活在新时代的自己无法体会影片中小猫、小猴一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甚至渔民们的凄楚也无法感同身受,但这也是老片重映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名电影专业的学生,黄怡感叹,重映有时不只是收割情怀,也是增添一份影史价值。经典影片的重映更能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受其“伟大”之处,这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审美的继承和培养,也是对像自己一样,未来的新一代电影从业者的督促和鼓舞。
影片小档案:
片名:渔光曲
导演:蔡楚生
上映时间:1934年
主演:王人美、韩兰根
主题曲:《渔光曲》
获奖情况: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