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气朦胧,围绕申城。12月29日,受到辐射降温和静稳天气条件影响,本市遭遇大雾。目前,市区依然维持大雾黄色预警,而多个郊区已升级为橙色预警。
12月28日19时45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就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受暖平流和辐射降温的共同影响,29日上午以前本市大部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200米。至发稿时,黄色预警已超过了12个小时。
此外,松江、奉贤、青浦、嘉定等多个郊区均已经更新为大雾橙色预警,预计今天中午以前本区大部地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
近段时间来,不少市民发现雾出现的概率似乎多了不少。这是因为,上海的大雾多出现在秋冬季节。
首先,雾的形成取决于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大气中的湿度要足够高。只有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后,多余的水汽才会凝结形成小水滴,浮在空气中形成雾;二是气温低,在大气温度较低的环境里,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水滴,进而形成雾。那么满足这两个条件,就需要日夜温差较大,且夜间气温足够低。这也是为什么在秋季和冬季的早晨,雾比较容易出现的原因。
其次,近期没有明显冷空气,上海风力较弱,来自海上的暖湿气流到达比较干燥的陆地后,呈现胶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雾气很难被吹散,自然越积越厉害。
头图: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