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社区公共空间是什么样的?是景色怡人的花园,还是休闲漫步的长廊?近年来,杨浦形成了一批以四平路1028弄、开鲁三村中心花园为代表,深受居民喜爱的社区更新项目。
如今,公共空间经过时间的洗礼变成什么样了?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项目?
橘色调的灯光打在阳光棚上,斜坡屋顶一面露在室外遮阳,一面架在屋内形成观光长廊。小院曲径通幽,两旁种满了绿植。这一处“休闲宝地”就在弄堂拐角,紧邻轨交12号线隆昌路站。人来人往间大家都愿意往里瞧瞧,无论何时这里都是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处“宝藏之所”的前身是隆昌路542弄小区内的废弃厂房。厂房外观破旧,影响小区整体环境。
2018年,杨浦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建立后,定海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红军教授,参与到这处厂房的改造中。王红军教授团队从勘测到设计,从改造到完工,历时一年多时间,将300平方米左右的“定海之窗”呈现在大家面前。
时隔两年,记者对话社区规划师王红军教授,如今的“定海之窗”是否就是设计之初设想的模样?答案是肯定的。
“这里地处十字路口一侧,视野开阔,是一个能展示社区形象的地方。我们希望这块场地可以承载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成为文化展示、社区活动、居民休闲的方便之所。”王红军说。
空调、座椅、饮水设施一应俱全,如今“定海之窗”有了新的身份——疫苗接种点。疫情前设置的文史资料展板也发挥了作用,疫苗接种好,在留观区大家可以一边休息一边观展。
“这里改造得非常称心,以前的老厂房比较破旧,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环境变好那是肉眼可见的!”居民刘阿姨说。
王红军告诉记者,上海社区空间的提升注重精细化和以人为本,高校专业人员和政府部门以及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更新工作,是机制创新,杨浦区与同济大学合作建立的社区规划师制度更是首创。
据悉,自2021年起,社区规划师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每个街道的社区规划师由1名增加至2名,目前全区共有24位社区规划师。
新一轮计划中,来自同济大学建筑系的王红军教授与景观系的戴代新副教授作为定海路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将各司其职,让建筑与景观配合,使宏观与微观交错,对街区风貌提升、公共设施改造、历史建筑保护再生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
近年来,杨浦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更新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城区建设环境品质,以及高精细化治理和服务水平,区规划资源局以社区规划试点为抓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整体更新经验方法,培育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记者从区规划资源局了解到,目前正在推进江浦路街道社区规划编制,以《“上海2035”总规》为总体指导,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等,通过现状分析、空间挖潜、目标制定等手段,开展相应规划工作,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高社区幸福指数。
而江浦路社区规划将为杨浦其他社区的更新提供范例。在未来社区更新过程中,将充分听取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专家导师、社会组织等多方建议,以居民需求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加强特色塑造和分类引导,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满足社区各类人群需求。以设计激活空间效能,突出各街道亮点和特色,提升社区交往体验,不断增强市民的参与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