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内接受三次手术、剥除肌瘤近180个,原以为生育无望,却在末次手术后第四个月意外怀孕。5月16日,经过两个多月的严密监测,33岁的邱竺(化名)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顺利产下一男婴。这条艰难的孕育之路,与保卫大上海这场疫情阻击战同向而行,在医院多个科室的通力合作之下,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次手术摘除肌瘤,医生曾建议她切除子宫
2017年,宫颈科张宏伟主任医师为邱竺在宫腔镜下剥除了30多颗粘膜下肌瘤。
2018年4月,妇产科医院妇瘤科陈晓军教授又为其摘除了50余枚肌瘤,保住了子宫。考虑到邱竺属于肌瘤复发体质,术后陈教授建议在子宫创面愈合后尝试怀孕。
然而宝宝尚未到来,体内的肌瘤却爆发式地增多。保守治疗、中医治疗,邱竺一次次的尝试却一次次失望,不仅没有摆脱肌瘤的阴影,反而在家中晕厥。第三次赶往红房子。这一次,考虑到她强烈的保留生育的需求,陈晓军教授再一次帮她摘除了多达90余枚的肌瘤。
多次肌瘤剥除手术,子宫内膜和肌层大量创面。虽然子宫是留着了,但是,怀孕本身十分困难,妊娠后子宫破裂风险极高,危及母儿生命安全……各种困难和风险挡在面前,邱竺能够当妈妈的希望似乎微乎其微。
意外怀孕,宝宝到底能不能留?
邱竺夫妇接受了不得不丁克的事实。然而,术后第四个月,邱竺竟然意外怀孕了!但辗转多家妇幼保健院,医生们都认为风险实在太大,不建议要这个孩子。不甘心的邱竺再次来到陈晓军教授门诊。
陈教授对邱竺的情况既惊讶又犯难:惊的是即便是在辅助生殖成功率都极低的情况下竟然还能意外怀孕,堪称奇迹;难的是经过多次手术的子宫伤痕累累,且前一次手术距离此次妊娠仅4个月(为了给子宫足够的修复时间,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至少间半年以上),孕期子宫破裂风险极高,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等胎盘异常的风险也十分之高,而一旦由此引发大出血,则母儿安全危在旦夕。
但邱竺的坚定让陈晓军也信心倍增:如果能够保胎到28周,孩子存活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但在这过程中,随时可能会遭遇风险,“如果你不放弃,我们也一定竭尽全力帮你。”这份双向的鼓励与信任,让后续的保胎之路也走得异常顺畅。
今年2月初,孕22周的邱竺提前来到医院复查,陈主任当下联系了产儿部产前诊断与胎儿医学科副主任沈婕。接过接力棒,沈主任对邱竺做了详细的评估后建议其24周起住院观察以防突发事件发生。
疫情之下,接力护佑母婴安全
3月中旬入住医院后,上海疫情形势急转直下,但医院完善的防疫举措宽慰了邱竺不安的心。“单人间病房、医生严密的监护,护士贴心的照护,还有心理咨询师耐心的疏导都让我不再焦虑。”
妇产科医院李笑天副院长、产儿部顾蔚蓉部长带领产科的专家们一遍遍为她完善住院监护方案及随后的手术预案,并多次邀请妇科、超声科、放射科、麻醉科、新生儿科等科室的专家们召开多学科讨论,针对剖宫产时可能出现的子宫破裂风险,从手术入路到是否需要术中切除子宫,专家们考虑了每一个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完善危重抢救预案。“我们尽量把风险降到最小,并尽可能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延长保胎时间,让宝宝和妈妈都以最佳的状态见人生第一面。”李笑天教授说。
在一轮轮小心呵护中,邱竺顺利保胎至34周。终于,“大考”时刻来临:考虑到各方面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产科决定由产儿部副部长徐焕主任为邱竺终止妊娠。
5月16日,手术如期举行。由于多发肌瘤剥除术后盆腔粘连严重,盆腔解剖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手术操作上难度极大。凭借丰富的经验,手术开始十分钟后,徐焕主任娴熟地将胎儿娩出,然而警报并没有随着那声响亮的啼哭而解除,随后对胎盘粘连及植入等情况的处理同样牵动着在场医务人员的心。
幸运的是,之前预案中可能出现的大出血等情况都没有出现,这一场生命的接力终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