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劈胸,离断左无名静脉,用电刀细致完整剥离肿瘤,清除胸腔气管旁转移淋巴结,并保护头臂动脉;随后,再进行颈部切口,小心分离胸腺肿瘤与右颈总动脉、气管、食道间粘连,并避免迷走神经损伤……
疫情封控期间,上海坚持维护正常医疗秩序。4月21日上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室,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团队与头颈外科主任王宇教授团队正同台手术,合力为一位头颈部、胸部“双原发肿瘤”患者去除肿瘤。经过三个小时的“接力”鏖战,最终成功为患者切除胸腺肿瘤、纵膈淋巴结清扫,并同步完成了右侧甲状腺癌根治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同时解除患者两个部位的“定时炸弹”。
颈部、胸部同时生癌,多处侵犯成“定时炸弹”
41岁的李女士是这台联合手术的“主角”。此前,她因声音嘶哑、胸闷,前往当地医院就医。影像报告表明李女士胸部前纵隔至颈部占位、右侧甲状腺占位,且颈部、锁骨上和纵隔存在多发淋巴结肿大。
为了进一步确诊病情,李女士又进行了气管镜超声引导下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及甲状腺、颈部肿块细针穿刺,结果提示纵隔占位为鳞状细胞癌,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穿刺均提示乳头状癌。后续的喉镜检查提示,李女士右侧声带麻痹,表明右侧喉返神经已经被肿瘤侵犯。CT检查提示纵隔肿瘤可能已经累及颈总动脉、头臂动脉、左无名静脉等重要结构——两处肿瘤已经成为需要迫切拆除的“定时炸弹”。
然而,由于肿瘤涉及颈胸两个专科、手术难度大,当地医院建议李女士到肿瘤医院就诊。
4月,李女士来到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王宇教授的门诊寻求帮助。结合前期外院及肿瘤医院检查情况,诊断为前纵隔胸腺鳞癌和甲状腺癌 “双原发肿瘤”。王宇教授带着李女士来到胸外科陈海泉教授的门诊,两位教授协同检查并讨论后,一致认为肿瘤广泛侵犯纵隔、颈部组织器官,该手术难度、风险较大,但如不进一步干预,病情将迅速恶化。
三维手术建模,制定个性化“立体方案”
考虑到李女士年纪尚轻、轻易放弃手术治疗机会过于可惜,且李女士本人手术意愿强烈,陈海泉教授和王宇教授在与李女士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后,决定将李女士收入院治疗,并尽可能合作为其争取手术机会。
随后,医疗团队为李女士进行了肿瘤三维重建,通过立体的影像,更细致地显示出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等组织的层次结构。立体显像中,李女士肿瘤跨颈、胸部位不容乐观,胸腺肿瘤与周围大血管临近,就像被“高压线网”包绕,术中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出血……
结合已经完成的其他检查,陈海泉教授团队与王宇教授团队为李女士制定了严密的颈胸联合手术方案,并充分做好疫情防护、术前备血、血管置换等准备工作。
4月21日,医护团队在严密防护下开始为李女士进行手术。术中探查发现,李女士胸腺肿瘤已经侵犯左无名静脉,且与颈总动脉、头臂动脉、气管粘连致密。陈海泉教授细致操作,把已经受到侵犯的左无名静脉离断,将肿瘤顺利从包绕着的血管丛中剥离出来,并将纵隔区域气管旁肿瘤转移的淋巴结完整切除。
接着,是拆除颈部的“炸弹”。王宇教授接力操作,小心分离胸腺肿瘤与颈总动脉、气管、食道、椎前筋膜,随后将右侧甲状腺及VI区转移淋巴结完整剥离切除,最大程度减少对迷走神经的损伤,最后清扫了颈部的淋巴结。
在两位专家团队的协作下,仅耗时3个小时便完成了这台高难度手术。术中冰冻病理显示,李女士前纵隔胸腺肿瘤为鳞癌,甲状腺肿瘤为乳头状癌,颈部IV区淋巴结存在鳞癌转移。目前李女士恢复良好,整体情况稳定。
疫情之下,肿瘤医院的生命救援没有停歇,医院形成多种预案,确保来院亟需治疗的肿瘤患者能够顺利获得规范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